魯迅在《拿破侖與隋那》一文裏講過,“我們看看自己的臂膊,大抵總有幾個疤,這就是種過牛痘的痕跡,是使我們脫離了天花的危症的。……但我們有誰能記得這發明者隋那的名字呢?”
隋那現在一般都譯為詹納,是18世紀末英國的一位醫學家。1749年5月17日,詹納誕生在英國柏克辛鎮的一個牧師家中。他從小喜愛醫學,十三歲由學校畢業,聲稱不願繼承父業,而跟著左德堡的醫生盧德洛學醫。
詹納在這裏學了七個年頭。
一天,一個農村的擠奶婦女前來看病。
“醫生,這幾天我感到不舒服,渾身無力!”
盧德洛醫生經過一番檢查,確認是天花,說道:
“你應該休息,要注意啊,你得了天花!”
那個婦女卻滿有把握地說:
“不,我已出過牛痘,不會再患天花了。”
醫生盧德洛當然不肯相信,而站在一邊的詹納也隻是驚奇地一聽一看罷了。
幾天後,詹納湊巧在小鎮上遇到了這個婦女。她身體健壯,精神振奮,沒有病容。毫無疑問,這個婦女沒有得過天花。
“難道是判斷錯誤,還真是因為感染過牛的天花,而躲過了這場災害?”詹納在腦子裏連連劃了好幾個問號。
但在當時,詹納沒有答案,別人更不會有答案。
1770年,二十一歲的詹納到了倫敦,在著名的自然科學家和解剖學家亨特的指導下繼續深造。聰明而勤奮的詹納使亨特十分滿意。
一天,詹納對亨特說:
“先生,人們都對天花沒有辦法,我想進行研究,您看行嗎?”
接著,詹納就將他看見過的和想過的一些有關天花的問題,向亨特作了詳細的說明。
亨特先生非常高興地回答說:
“好,想得很好,應該著手進行研究。你必須堅持到底,要有鐵的意誌,不能有百分之一的差錯,這就是科學。你一定要記住。”
先生的教導使詹納深受感動和鼓舞。
1773年,詹納拒絕了各大醫院或研究所重金厚禮的聘請,回到了自己的故鄉柏克辛鎮。柏克辛鎮是個盛產牛奶的地方,這裏的農民都從事養牛工作。
在此之後的二十年中,詹納一邊為家鄉的人們熱心工作,一邊孜孜不倦地進行調查,研究天花的治療方法。
詹納從積累的資料中,發現在地主、神父中得天花的人多。凡是患了天花的人,很多人都痛苦地死去,但在死者當中連一個擠奶婦也沒有。這使詹納不由得想起二十年前在左德堡看到的那個農婦所說的話:“我已經出過牛痘,不會再患天花了。”
“啊,那位農婦說得可能有道理!”
於是,詹納來到奶牛場的現場觀察牛痘的出現過程。他年複一年地仔細調查奶牛痘出現情況,認真觀察擠奶婦女從奶牛身上感染牛痘的過程,以及怎樣輕鬆地渡過天花這一難關。人在為正出痘的牛擠奶時,手裏沾上了牛的痘漿,就會得牛痘,於是手指間會出現水皰,伴隨發生低燒,同時感到不適及局部淋巴腺腫,但不久即可痊愈,沒有致命的危險。
調查研究的結果,把從奶牛身上感染的牛痘膿漿,再接種到其他人身上,經過輕度不適之後,平安無事地渡過了天花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