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爆炸性的新聞(1 / 1)

1912年,德國人耶斯塔和蓋特二人發明了“光電管”。光電池隻是使光產生電,產生的電流比較弱,而光電管則是根據光的強度,而轉換為不同強度的電能作用。光電管和光電池相比,光電管的效能可就大得多了。經過研究改進,1924年,光電管達到了完善地步,而且已用於各個方麵。

光電管的完成,對即將出現電視的距離又縮短了,這時,美國的福雷斯特已經發明了三極管,這是一個有放大作用的裝置,它能把微弱的電流放大。

科學家們的辛勤勞動,就像玩積木一樣,你壘一塊,我壘一塊,一個美麗的大廈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一天高似一天……

1888年出生於英國蘇格蘭的赫林斯的貝爾德,從小就有著豐富的想像力。他成人後,對這樣一個問題很感興趣:既然馬可尼能夠實現遠距離發射並接收無線電波,發明了無線電,那麼發射圖像也是可能的。這個想法的確立使貝爾德煥發了勇氣和力量,他決心繼承科學家們的研究成果,繼續實驗。

一張拍攝得很好的照片有著不同的光亮與陰影。如果在靠近一塊硒板的地方放一張照片,再把一束光投射到照片上,並移動光束照遍照片的各個部位反射到硒板上,那麼硒板上的感光便會隨著圖像的明暗變化而產生各種強度不同的電流。這一過程稱為圖像的“掃描”。然後電流便被輸送給發射機,由發射機用線路或無線電波發射出去,再由接收機接受,並把電波轉換成明暗不同的圖像。不過,這一過程隻能產生靜止圖像。

但是電視需要的卻是活動圖像。我們知道電影的原理是在銀幕上放映許多圖像,一張緊接一張,速度之快使人感覺不到圖像之間有任何間隔,因而看到的是一個活動的完整畫麵。電視也采用了這一方法。不過要麻煩得多——不僅要掃描、轉換成電流、發射,再變成可見的圖像,而且一秒鍾之內圖像必須多到二十張,以獲得連續運動的印象效果。

貝爾德的工作條件盡管很差,一間房子既是臥室又是工作室,但他還是著手製造第一台電視機、他把鑽了許多洞洞的圓盤安裝在一根織針上進行掃描。他將光投射到轉動的圓盤上,圓盤按固定的順序照亮了圖像的不同部位並將其轉換成電流。他將這些強度不同的電流發射給一米以外事先準備好的接收機,接收機又將電流變成圖像。

1925年,倫敦一家公司請貝爾德在一個大商店裏一天表演三次。雖然圖像有些模糊,但那台電視機的性能還算不錯,人們對表演很感興趣。1926年,他又給報界作了一次表演,這次他請了一個勤雜人員作為屏幕人物。人類看見自己在電視屏幕上出現,這還是第一次。此後,貝爾德又繼續努力接連傳出喜訊。

1927年,他和同伴們通過電話線在相距數百公裏的倫敦與格拉斯哥間進行圖像傳輸。

1928年,他又在倫敦與紐約間成功地進行了電視收發試驗。

1929年,英國廣播公司開始機械電視試播。

1931年,英國的倫敦出現了一個爆炸性的新聞,將在倫敦大劇院進行電視公開試驗。

人們奔走相告,個個爭先恐後地湧向大劇院,都想要親眼看看這個人類幻想已久的、能把圖和美麗的景色用電傳送到另外地方的新發明。

賽馬,在當時的英國來說,是一種流行的娛樂活動,每場賽馬會總是吸引成千上萬的觀眾。貝爾德利用人們的這種愛好,選擇了倫敦賽馬場的賽馬比賽做公開的電視試驗。相距23公裏的倫敦大劇院裏人山人海。

當簡陋的電視機上搖搖曳曳地出現了賽馬場麵時,人們大聲歡呼……馬在奔跑,人在歡叫……劇院裏觀眾的情緒,隨著賽馬場上的氣氛時起時伏。

貝爾德的公開試驗取得了成功,世界各國正在研究電視的科學家們更加倍努力地工作。

第二年,美國的紐約市有了歌劇實況電視廣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