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采集標本一萬多(1 / 1)

20世紀以前,結核病十分猖獗,奪去了許多人的生命——那時青黴素還沒有發明。

1882年,德國科學家郭霍發現了結核杆菌,但一直沒有找到製服它的有效藥物。到了20世紀30年代,美國科學家偶然發現,結核杆菌一旦埋入土壤中,過一段時間它就會死亡。於是,美國微生物學家瓦克斯曼和助手沙茨等就著手從土壤中“挖寶”——在全國各種土壤中提取能殺滅結核杆菌的“黴菌”。

瓦克斯曼(1888—1974)原籍俄國,1916年加入美國籍,拉特格斯大學畢業後,又進入加利福尼亞大學學習,並獲得哲學博士學位,曾任拉特格斯大學教授和該校微生物學研究所所長。

阿爾伯特·沙茨(AlbertShatz)出生在美國康涅狄格州一個窮苦的猶太農民家,也在拉特格斯大學讀農業,畢業後就當了瓦克斯曼的研究生,在實驗室裏尋找抗生素。每月僅40美元的低報酬並沒有阻止他熱愛這一工作。他找到了放射線菌屬的兩種蘑菇,它們具有抵製多種抗青黴素的菌種繁殖的作用。

當時,結核病的傳播非常厲害,驚慌失措的瓦克斯曼嚴禁有關試驗。但執著的沙茨最終還是感動了瓦克斯曼,使後者為他試驗一種提取物對結核病傳染所起作用開了綠燈,但隻能在大樓的地下室進行,並禁止沙茨或其他任何人自由進出地下室,物品也不準隨意進出。吃飯則由沙茨的妻子在每天中午由一個小窗口送入,可以交談幾句。

囚犯般的生活並沒有阻止沙茨不懈的努力,他終於在1943年的一天驚喜地發現,從灰鏈絲黴菌的培養基中可提取一種叫鏈黴素的藥物,對結核杆菌的繁殖有抑製作用。這一發現使瓦克斯曼喜出望外,因為不管是他和伍德拉夫在此前1940年發現的放射線菌素,還是1942年發現的灰鏈絲菌素,對人的毒性都很大,而鏈黴素這種毒性較小的抗菌素則可使長期難以治愈的結核病得到有效治療。

1944年1月,他們終於從1萬個全國各種土壤的標本中,找到了能製服結核杆菌的“鏈黴素”!這樣,師生二人署名的這項成果便被刊登在1944年的一期《實驗生物學和醫學協會會刊》上。

1萬個標本!這需要多麼大的耐心,又付出了多少精力啊!

在人類研製藥物的征程中,像這種執著和癡迷並不鮮見。

德國藥物學家歐立希等研製治療梅毒的藥物“606”和“914”的時候,就分別失敗了605次和913次。

法國細菌學家卡爾麥特和介蘭,為研製著名的“卡介苗”,曆時40年才成功,對它的減毒性的培養就連續做了231次,每次要間隔3個星期,共用去13年。

美籍波蘭科學家夏萊等人,用了6年時間從10多萬頭豬的丘腦中,分離出不到3毫克不純的腦垂體激素,而美籍法國科學家吉耶曼等人,則從27萬頭羊的丘腦中才得到13毫克純品。他們持續21年的研究,共處理200多萬個豬腦、5 000多萬隻羊腦!

在其他領域的科學家也是這樣。

瑞典化學家貝采利烏斯,研究了2 000多種化合物和當時發現的所有43種元素之後,才發明了用拉丁字母表示元素符號的方法。

19世紀的德國生物學家魏斯曼連續為22代的1 529隻老鼠割去尾巴,但它們的後代仍有尾巴。他就這樣驗證了獲得性是不能遺傳的。

19世紀的德國工程師利林塔爾研製飛機,進行了2 000多次滑翔機飛行,最終在1896年8月9日從15米高處摔下,第二天不治身亡。

中國化學家侯德榜發明的“侯氏製堿法”,經過了500多次試驗,分析了2 000多個樣品,才於1940年初步取得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