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大鵬展翅(1 / 3)

“魚在林間躍,鳥在湖底飛”這是大自然的奇妙景觀,看著鳥兒在空中自由自在地展翅,我們不禁羨慕不已,要是人類也生出一雙豐滿的羽翼該有多好呀!

為了能象鳥兒一樣,人類不斷地探索著,不知為此付出了多少艱辛與代價,進行著各種各樣的嚐試。

人類的空中旅行開始於1783年。當時有人將第一個“熱氣球”送上了天空。氣球外殼是用多層帆布做的,裏麵用紙密封,能裝入600立方米熱空氣。開始時氣球上還沒有乘客,當它上升到約2,000米的高空後,飛行了幾公裏後降到地麵。後來,一隻羊,一隻鴨子和一隻雞成功地作了一次聯合飛行。在用氫氣代替熱空氣後,氣球飛行的距離就更遠了,法國人曾乘氫氣球飛越了英吉利海峽。

利用氣球,人可以離開地麵,但是他能到達什麼地方是身不由己的,這主要取決於風的恩賜。此外由於氣球外殼有某些地方不密封以及一些其他條件,氣球成不了一種交通工具。直到可以生產氫氣和用液體橡膠製造輕而不漏氣的材料以後,氣球建造才取得了真正的進展。氣球適用於完成某些特殊任務,在戰爭期間被用於偵察目的、向外運送人員、信鴿和郵件。氣球在科學研究工作中同樣有用。空氣和雲的帶電情況,聲的傳播和聲速,空氣的成份,水的沸點及其他數據和現象都可以通過高空氣球來測量。

不受風向和風力影響可以朝預定目標飛行的飛艇,在汽油發動機發明後,由戴維·施瓦茨設計完成,但在1897年的第一次航行時,由於機器發生故障,飛行失敗,飛艇也墜毀了。接著最著名的飛艇發明家費迪南德馮·齊柏林決定突破前人的設計方案而設計一種“硬”結構。飛艇不用“支承氣體”而用一種輕質金屬骨架支撐,在骨架內放上充有氫氣的“氣球網”。發動機和駕駛室在飛艇肚下。幾經失敗,飛艇最後在兩小時內飛行了幾百公裏,終於證明齊柏林的設計思想是正確的。從前持觀望態度的軍事部門如今對飛艇也發生了興趣,從齊柏林的飛艇製造廠訂製了兩架軍用飛艇。這位發明家一下子從“瘋伯爵”變成了民族英雄。飛艇每次飛行,都要懸掛彩旗,擊鼓奏樂,發表講演以示慶祝。從此以後,座落在博登湖畔的飛艇製造廠生意興隆。出現了空中交通。世界上第一個航空公司“德國航空股份公司”的7架飛艇在5年間進行了16,000次飛行。主要是為軍事目的服務。

後來又出現了著名的德國“齊柏林伯爵”號飛艇,在這架飛艇身上集中了過去一切經驗。它作了一次世界旅行,一次向北極地帶的考察飛行,蘇聯科研人員也參加了這次航行,還定期向南美作了150多次運送旅客的飛行。“LZl29”號飛艇造於1936年。它以幾乎比快速列車高一倍的速度把旅客運過大西洋上空。1937年5月6日晚上,一場急風暴雨使得“LZl29”飛艇無法按計劃飛抵美國的萊克赫斯特上空後平安著落,隻能停留在空中。直到一小時後暴風雨停息,才開始降落。但是隨著一聲爆響,艇尾炸得粉碎,幾秒鍾後飛艇就成了一個巨大的火球慢慢地落向地麵。艇內98人中有三分之一死亡或受了重傷,降落失敗了。這次萊克赫斯特上空的災難暫時結束了采用“輕於空氣”原理的空中旅行。

“重於空氣”的飛行,即“鳥類飛行”的計劃和試驗並沒有完全停頓下來。當人們認識到,氣球並不能滿足開發要求時,就進一步加強了這種試驗。最早從事飛機研究的人中有一人名叫喬治·凱利,他在十九世紀初用滑翔機模型做試驗,闡明了一些駕駛飛機的辦法。他正確地認識到,飛行的關鍵首先在於擁有重量輕而效率高的推進器。因為要騰空而起,光靠人力來推動是不夠的。俄國人亞曆山大·費多羅維奇·莫沙伊斯基,結合物理測量方法研究鳥類飛行,他用一輛帶有重物的“測量車”找到了機翼的最佳偏角。1876年,他展出了一架利用鍾表機構驅動的飛機模型。後來,在一個較大的飛機上又安裝了一台蒸汽機。當然,在沙皇俄國這位發明家不可能取得大成就。法國人克萊芒·阿代爾,按照蝙蝠的模樣設計了他的第一架飛機。他對蝙蝠的飛行動作進行了透徹的研究。1890年秋,一架由四葉空氣螺旋槳和一台20馬力蒸汽機驅動的飛機進行了試飛,它離地麵隻有幾公尺。由於國防部的資金支持,阿代爾製造出一架跨距為16米,由兩台20馬力的蒸汽機驅動的飛機。但是,一陣狂風將這架已成功飛行了300米的飛機摔得粉碎。這時,阿代爾已在《軍事航空》中預示了未來軍事航空的意義。在德國的飛機開拓者中,奧托·利連塔爾令人永誌難忘。他是柏林的一個工程師,曾設計過蒸氣鍋爐、熱空氣發動機、采煤機以及“采石箱”等。早在高中時代,他便和他的兄弟一起經曆了成功和失敗的經驗以後,認識到隻有循序而進,試驗才能成功。第一步應研究利用重力作為飛機前進動力以及浮力作為克服飛機下墜的力量的滑翔飛行。隻有掌握了滑翔飛行,下一步才能使用發動機進行飛行。因此,他首先用滑翔機模型作試驗。試驗成功後,他又逐步把飛機加大到能承載這位發明家自己的重量。然後,又是一陣狂風使他的試驗壽終正寢,飛機墜落下來,利連塔爾在被人從飛機殘骸中救出後的第二天就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