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原始的有袋哺乳類族群,成體長約80厘米,尾長約30厘米,體重可達6公斤以上。雄性體型較大,雌獸有育兒袋。外形如齧齒目動物,頭部尖長,披毛白色至微黃白色,眼睛為黑色,鼻部粉紅色,耳部皮膚裸露,體毛長而粗糙,以灰白色為主,上體及腿後的披毛顏色較深。尾長,基部呈黑色,末端黃白或粉紅色,表層呈鱗狀。夜間活動的動物,棲息於近溪的密林中,機警性高,擅以尾部定位在樹間攀爬,食性多樣化,但偏好蝸牛、蚯蚓、昆蟲、鳥類及其卵、蛙及其他動物,此外也吃一些穀類。繁殖時經13日的妊娠期產下5~13個(平均為9個)長度少於12厘米的幼體,借與生俱來有力的前肢和指爪爬入育兒袋中,並在其中吸食母乳,經過約80天,幼獸體形大如家鼠,便離開育兒袋,而當育兒袋被擠滿時,一部分幼獸便騎在母獸背上賴以生存,大約到第100天,幼獸因為能獨立生活才離開母獸,去過自己的生活。分布於北美洲,美國的西岸東部地區及中美洲。
(2)食蟲目(真獸亞綱)
臭鼩鼱鼩鼱科
外表像家鼠的夜行小型哺乳類。頭軀幹長約11~15厘米,體背部灰黑色,腹部為淡灰色;耳殼裸露,嘴部尖長;眼細而視力弱,靠靈敏的嗅覺捕獵;毛軟且很濃密,腳部短,尾長約6~9厘米,基部粗大,剛毛明顯,鼠蹊部有四個,乳腺體側有麝香腺,能分泌臭味。受幹擾時會發出尖而短的叫聲。雜食性動物,以蠕蟲,昆蟲及廚餘為食。與人類共棲,主要分布於舊宅及鄉村地區,不見於城市化新區,但偶爾可在野外發現。
(3)翼手目Chiroptera
大蝙蝠亞目Macrochiroptera
短鼻果蝠狐蝠科
體長約10厘米,翼長可達35厘米,體重40~50克,為較大型的食果蝙蝠。體呈深褐色,毛質柔軟,肩上帶有紅色斑塊,第二指有爪,眼很大,因臉頰外形似犬而得名。白天多潛伏於大型棕櫚科植物的葉下,黃昏時出來覓食,多以榕屬的果汁為生,但也吃其他野果。由於它常竊取人類的農作物果實,被稱為害獸,因種群較為稀少,所以危害不大。
小蝙蝠亞目Microchiroptera
伏翼蝠蝙蝠科
體色為深褐色,腹毛灰褐色,體長約5厘米(雌性較雄性為大),翼長約20厘米,尾長3~4厘米,有阻伸至尾末端的股骨間膜,翼指僅第一指有爪。飛行時耳部的耳屏不斷地發射超聲波,以靈敏的耳接收折回波,以超聲波進行定位探測的方法,能有效感知障礙物及空氣中微小飛行的昆蟲。夜間行動,白天群居於殘舊的建築物或樹穴內,天黑後鼓翼飛行,以捕捉飛行中的趨光性昆蟲為食。冬季有冬眠習性。廣泛分布於中國各地。
(4)靈長目Primates
原猴亞目Prosimii
懶猴懶猴科
體長32~35厘米,體重約1千克。頭部呈圓形,鼻短而眼睛大,四肢有利爪。背部正中有一黑褐色條紋,自背部延伸至尾部。眼、耳有黑色環形斑塊。為樹棲的夜行性動物,喜單獨活動。白天卷曲成球狀隱蔽在大樹的樹洞裏或樹葉濃密的枝丫間休息。夜晚外出覓食。平時運動十分緩慢,因而叫“懶猴”。但捕捉食物時出手動作迅速且準確,用手和嘴在樹幹和樹枝間捕捉獵物或摘取果實。以昆蟲、小鳥及水果為主要食物。懷孕期5~6個月,每胎產一仔。幼仔稍大後,會攀附在母親背上隨母親外出覓食活動。分布於中國雲南南部,中國廣西南部,孟加拉至越南,馬來西亞,蘇門答臘,爪哇婆羅洲等地的雨林。由此種的手掌及足部呈黑色所以看起來有同於一般典型形式,其外表酷似國內學者認為極為罕見的間蜂猴(Nycticebus intermedous),但上述物種相信是懶猴的其中一亞種而已。
類人猿亞目Anthropoid
現代人(額骨)人科
唯一以兩腳直立行走的過著社會生活的靈長動物。一般體高不超過200厘米,沒有體毛,膚色由黃白至深褐色,手足分工極為精細,身體直立,由於大腦高度發達,人類能用手製造工具,而有繁複的結構語言,能進行複雜的思維分析,使其在動物界中有著特殊的地位。世界上現代人種大致可分三個族類:黑人種、蒙古人種、高加索人種等種族,雖然遺傳性狀基本一致,其於外表有顯著的差異。現代人遍布全球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