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哺乳動物趣聞(2)(1 / 2)

鵝喉羚是習慣於艱苦生活的。在幹燥的荒漠中它照樣能生活下去,而且怡然自得。它們隻吃些香蒿、假木賊、貓頭菜,整天在炎炎烈日下四處遊蕩,一直到黑夜才隨便臥地休息。

鵝喉羚缺乏自衛能力,更無進攻性利器,隻能靠奔跑來逃避敵害的追捕。它們習慣於集體采食,覓食的時候有一頭大公羚,昂首挺立四方瞭望,為同伴放哨,擔任警衛員。它如果發現敵情,就用勁兒在原地高跳,迅速掃視周圍環境,尋找安全逃離的方向,然後向同伴報警,率眾奔逃。

體溫調節器

在駱駝家族中有一位成員,它世世代代生活在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亞,出沒於秘魯北部至南美洲末端之間。它就是有名的美洲駝。

由於南美洲阿根廷的南部,是一片沙漠和草原地帶。那裏水源不足,異常幹旱,夏季酷熱,冬季寒冷,而且經常刮大風,對於野生動物來說,是難以適應的殘酷環境。但是數千年來,美洲駝一直居住在這個條件惡劣的地方,與嚴酷的自然條件進行抗爭。

美洲駝與亞洲駱駝的相貌不大相同。美洲駝毛呈紅棕色或者黃棕色,肚子下麵白色,頭和臉灰黑色。它的一對犬牙鋒利、彎曲,被稱作“戰牙”,是它格鬥的武器。雄駝的犬牙比雌駝犬牙大得多,所以格鬥時顯得更加英武頑強。

美洲駝最為奇特的地方,是它有一個體溫調節器。這個調節器位於它的前後肋腹區,那是一塊不生毛、皮膚裸露的地方。在炎熱的夏天,身體內部的熱量便可以通過這個“調節器”散發出去。因為肋腹皮膚直接暴露於外,可以有效地散發熱量,當冬天來了以後,美洲駝就要夾緊四條腿,使那塊無毛的裸區被擋住了。於是,熱量也就不會散失了。

大象墓地何處尋

大象成群結隊地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的深山密林中。然而,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在大象出沒的密林中,卻很難找到它們的屍體。難道大象也有自己的“墓地”?為了揭開這個謎,許多人在密林深處四處奔波,苦苦搜尋。

1938年,有個探險隊在非洲的深山密林裏發現了一個堆滿象牙和大象屍骨的洞窟。人們以為找到了大象的“墓地”,整個世界為之轟動,探險隊也因此發了大財。當時人們認為,大象是有“靈性”的動物,當它預感到死亡將要來臨時,會獨自走向“墓地”,等候死神的召喚。天長日久,那裏便堆滿了象牙和大象屍骨。

為了尋找大象“墓地”,各國的冒險家竟殘忍地故意把大象打成致命傷,讓它掙紮著走向“墓地”,而自己則悄悄地尾隨其後。傷重力乏的大象終於倒在地上,可是沒有一頭大象是走進“墓地”死去的。那麼,非洲的大象“墓地”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原來,這一象骨洞窟形成於20世紀20年代。當年的殖民主義者為了獵取非洲象牙,用密集射殺的辦法對象群下了毒手。一部分大象僥幸逃出射擊火網,進入了密林,卻又遭到了一場森林大火。在洞窟中避難的大象被火海吞沒了,於是就留下了上麵提到的成堆的象牙和大象屍骨。

深山密林中究竟有沒有大象“墓地”呢?1970年12月,美國的一些野生動物學家在調查非洲象分布的時候,意外地看到了大象的葬禮,大象“墓地”之謎終於水落石出了。那是在離密林不到70米遠處的一個草原上,幾十頭大象聚集在一起,被圍在中間的是一頭年邁病重的雌象。它蹲了下來,低頭喘著粗氣,發出了低沉的呻吟聲。四周的大象用長鼻卷起草葉捆紮成束,朝雌象嘴邊投去,但它已沒有力氣進食,隻是勉強地支撐著身軀。最後,它終於倒地身亡。這時,象群突然發出一陣哀號,為首的一頭雄象,用長長的象牙挖掘泥土,並用鼻子卷起土塊,朝死象身上投去。接著,象群紛紛如法炮製。不一會兒,地麵上便隆起一個大土墩。為首的雄象開始帶領象群踩踏土墩,使之成為一座堅實的“象墓”。在雄象洪亮的號叫聲中,象群停止了踩踏,然後一個個繞著土墩,緩緩而行。直到夕陽西下,頭象才帶領象群依依不舍地離開土墩,消失在暮色之中。

野駱駝的戰術

野生的駱駝是極為珍稀的動物,人們對於它的生活習性所知甚少,因此探知它的生活習性,對動物學家來說,都是極有興趣的。

野駱駝對幼仔的母愛,是異乎尋常的。但它絕不是溺愛,任其自生自長,而是加以嚴格管教,對幼仔的不良行為毫不寬容。這似乎是野駱駝的傳統“家教”。

每年的秋冬季節,野駱駝成小群地集聚在丘陵溝穀和低窪的盆地。這些地方氣候暖和,風也不大,水源、食物比較容易解決。在一個集體中通常有二三十隻成員,它們彼此能夠和睦相處,互相照應。年輕的野駱駝結成夥伴,互相嬉戲,十分快活。一歲左右的幼小駱駝,則由母駝看護。母駝態度嚴厲,從不放任孩子頑皮、淘氣。小駝之間經常發生糾紛,打架鬥毆,這時母駝立即嚴加管教。它的教子方法首先是發出幾聲高亢的長鳴,這猶如鳴槍警告。假如不見效果,第二步則是強行將爭吵的幼駝驅散。幼仔若是頑皮、撒潑,母駝立即采取武力解決的方式。它憤怒地吼叫,用力將胃中腥臭的食物,連同黏液一起噴出口來,像狂風卷石一般,擊打在小駝頭上。小駝被擊得雙目難睜、狼狽不堪,隻好逃跑、求饒,再不敢違抗母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