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中的除字有“去、易、交替”的含義,因此除夕的意思就是“月窮歲盡”。如果換成現在的語言就是,在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過去的一年到此為止了。人們都要除舊布新,來年是另一個新年。所以,除夕前後的活動都以除舊布新、祈福消災為中心。你知道除夕是怎麼來的嗎?
1.瘋癲說
傳說,在遠古的時候,玉皇大帝派灶神菩薩下基層了解民情。有一年的臘月二十三日,灶神菩薩向玉帝彙報說:“不得了了,百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吃粗茶淡飯,每天都辛苦勞作,長此以往,我擔心老百姓的身體會吃不消。”玉帝聽了彙報,就讓大家商議良策。太白金星想了一下,就說:“玉帝可以讓藥王菩薩下凡,來辦這件事情”。玉帝準奏,讓藥王菩薩領命。
在臘月初八的早上,藥王菩薩偷偷在人家的飯鍋裏丟下了瘋人藥。那藥說來奇怪,人們吃完之後,慢慢地“瘋”了起來。在藥的作用下,人們不大願意到地裏幹農活了,整天待在家裏,女的縫新衣,男的殺豬、宰羊。到了臘月二十四日以後,人們瘋得更厲害了,相互請吃飯,請喝酒,誰也不提幹活的事兒。臘月三十的中午,人們紛紛拿出好吃的食物,圍在桌旁,大吃大喝起來。從正月初一起,老百姓不僅光吃好的,而日穿上新衣到處玩耍。有的人家畫上大花臉,敲鑼打鼓地四處遊街;有的人家相約去拜年。
到了正月十三日,灶神菩薩又上天奏道:“玉帝,大事不好了,百姓們全瘋了。他們隻知道吃吃喝喝,一樣活也不幹,這樣下去,怎麼辦哪?”玉帝聽後,十分驚詫,再令群臣商議。太白金星又站出來說,“解鈴還需係鈴人,想要治好百姓的瘋病,還得讓藥王菩薩去。”玉帝準奏,即令藥王菩薩再次下凡治理。在正月十五的晚上,藥王菩薩將人們的晚飯變成湯圓,裏麵放些芝麻、核桃、白糖等作清醒之用。百姓們吃後,第二天早上,照舊男耕女織,恢複了往常的勞動,瘋病一下全好了。
2.妖怪說
傳說,遠古時候出了一個妖怪,名字叫“夕”。這家夥品行不端,專門害人,特別是看見哪家有漂亮的姑娘,就會心生邪念。老百姓恨他恨得咬牙切齒,但又苦於沒辦法。
有個叫七郎的獵人,力大無窮,箭射得特別好。他還有一條狗,勇猛無比。七郎見“夕”作惡多端,百姓深受其苦,就想除掉它。他帶著狗四處尋找“夕”,始終沒有找到。“夕”的行蹤詭秘,白天不出來,太陽落山它才出來害人,半夜以後又不見了,所以沒有人知道它住在哪兒。
七郎找“夕”找了一年之久,還不見它的蹤影。這一天已是臘月三十,他來到一個鎮上,看見人們都在歡歡喜喜準備過年,心想說不定“夕”會到這兒來。他就找鎮上的人們商量,說“夕”最怕響聲,大家相約天黑了也不睡覺,免得“夕”偷襲。另外,大家商議多找些敲得響的東西放在家裏,一聽到有動靜就使勁敲,好把“夕”嚇出來除掉。
這天晚上“夕”果然出來了。大家的工夫沒白費,它剛闖進一戶人家就被發現了。這家人馬上敲起了飯盆,這家一敲,整個鎮子也跟著敲起來了。“夕”嚇得四處亂跑,結果被七郎看見了。七郎放狗咬住它,“夕”就跟七郎和狗打了起來。人們一聽外頭有廝殺的聲音,都拿起東西敲得震天響。這時“夕”有些蒙了,想逃跑,哪曉得腿被狗咬著不放。七郎趁機搭弓射箭,一箭射出去就把“夕”給解決了。
從那以後,人們就把臘月三十叫除夕。這天晚上,家家戶戶都要守歲,放火炮以祛除不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