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兒小孩兒你別哭,
過了臘八就殺豬;
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
過了臘八就是年。
這是一首在北方地區廣為流傳的童謠,大意是說過了臘八這一天,接著就要緊鑼密鼓地準備過年了。童謠中有些安慰兒童的含義,同時又給予他們希望,勾起他們對春節的渴望。就像你平時欣賞音樂時,首先聽到的是一首曲子的前奏那樣,臘八就是春節的前奏。為什麼這麼說呢?這是因為臘八是離春節最近的一個節令,過了這一節令,年的味道就越來越濃了,春節也離人們越來越近了。
對於這樣一個節日名稱,你感到奇怪嗎?無論是春節、中秋,還是清明、重陽,好像與我國傳統的農業二十四節氣多多少少都有些關聯。清明的關聯最為密切,本身就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可是,臘八的臘字是怎麼回事呢,為什麼用它作為一個節日的首字呢?
臘八的由來
農曆的十二月初八,民間稱為臘月初八。對於臘八名稱的來曆,有兩種不同的解釋:一種說是臘來源於祭祀;另一種說是臘有新舊相接的含義。而臘八的八,也是經過時間的發展,後來才固定下來的。我們按照順序,先來說說臘。
1.臘原為祭祀的名稱
這種解釋認為,臘的含義同“獵”,原意就是捕禽獸來祭祀。那麼捕來的禽獸獻給誰呢?古代時候,農時按照春夏秋冬通常分為四季: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前三個農時,人們都是比較繁忙的。到了冬藏的季節,人們就有了閑暇時間。現在我們可以用閑暇時間去旅遊、健身、看電影,等等。古代人用閑暇時間做什麼呢?
他們在這段時間中,舉行大規模的祭祀活動。祭祀活動一般分為兩種:祭祀祖先;祭拜八種神靈。這些神靈分別為:先嗇神(神農)、司嗇神(後稷)、農神(田官之神)、郵表暇神(始創田間廬合、開道路、劃疆界的人)、貓虎神(吃野鼠、保護禾苗的野獸)、坊神(堤防)、水庸神(水溝)、昆蟲神。祭祀祖先的目的,在於辟邪求吉。祭祀八種神靈的目的,當然是為了祈求來年天地保佑、莊稼豐收、多福多壽、免去蟲害、免去水災、六畜生長,等等。這種祭祀活動,就稱為臘祭。由於臘祭通常在十二月舉行,所以人們就把十二月稱為臘月,這就是臘月的來曆。
據地方誌文獻記載,如果臘祭之前獵取的野獸有了剩餘,一時又吃不完,人們就把野獸的肉清洗幹淨後,抹上鹽,風幹起來,留著以後再吃。因為是臘祭時剩下來的,這種肉就成為臘肉。現在我們餐桌上的臘肉,代表著一種經過特殊處理的肉,可能誰也沒想到它竟然起源於臘祭吧,而且它還與臘八有著很大關係呢。
2.臘原意為新舊相接
另一種說法認為,臘的含義同“接”,就是新年與過去一年相交接的意思。一聽到這裏,你可能覺得糊塗了,不是除夕夜才是新的一年與過去的一年相交接的日子嗎?怎麼又變成了臘呢?其實,我們中國人最早過的年就是臘。而農曆的一月初一是官方所定的節日,在這一天裏,百官要上朝慶賀新年,後來這一天就演變成一個世俗化的節日——春節。在臘裏麵,人們要舉行驅儺的儀式,後來在儀式中加入了陰陽的觀念,這樣臘就具有了“扶陰抑陽,逐衰迎新”的含義。
3.臘八的八原為戌日
據說在漢代以前,臘祭的月份是固定的,都定在十二月,但是究竟在哪天舉行卻沒有固定下來。有時候選在月初,有時候又趕到月底。後來,人們大多在戌日舉行臘祭,而戌日正好是臘月第八天,與祭祀八神的八相符。於是,到了六朝的時候,人們就把行祭的日子定在臘月初八這一天了,這就是我們今天的臘八。
我們知道了臘八的來曆,也知道它有著悠久的曆史傳統,那麼原來的臘八是什麼樣的呢?
臘八的曆史
前麵已經提到過,人們在臘八裏舉行臘祭。除了祭祀諸位神靈以外,還有一些其他的活動。臘八與西方的聖誕節一樣,也有一個熱鬧的前夕。在臘七的半夜,人們戴上假麵具,舉行一種神秘的舞蹈,這個舞蹈就叫做“儺”,原意為“趕鬼”,也稱為“逐除”,是一種驅鬼避疫的儀式。《禮記》上有一段看臘祭時的描寫,說子貢看到當時“一國之人皆若狂”後,就問孔子說:“人們怎麼這樣瘋狂?”現在我們無法回到過去,不過也可以想象得到當時的景象一定十分狂熱,要不然的話子貢怎麼會這樣說呢?
據文獻記載,六朝的時候,每逢臘日,人們都要敲鼓、戴上假麵具,舉行驅逐邪神的儀式。南朝的時候,人們在臘八敲擊一種細腰鼓,打扮成金剛力士的模樣,保護來年五穀豐登和平安吉祥,驅除罪障。如今,湖南新化等地區仍然保留著臘月擊鼓驅疫的習俗。
東漢時期,佛教傳人中國以後,臘八又加入了“佛祖成道紀念日”的成分。於是,臘八就成為普通百姓與僧人共享的一個節日。要是這樣說來的話,臘八就成為本土宗教與外來宗教相耦合的產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