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重陽節(1 / 2)

中秋剛過了,又為重陽忙。

巧巧花花糕,囡囡女想娘。

這是一首民謠,它講述了一個故事。故事大體上說,在緊接著中秋節的那個特殊的節日裏,娘家媽忙碌地做著花糕,然後送給出嫁的女兒。這個特殊的女兒想娘的節日,就是重陽節。為什麼把這一天稱為重陽節呢?

九九重陽

原來,中國的許多傳統節日來源於農事節令,曆史非常悠久。你知道嗎,有的節日可以上溯到先秦時期。有的甚至更為古老,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既然是農事節令,當然就離不開農曆紀年的方式,就是以月亮圍繞地球旋轉製定的紀年方法。在春節那部分已經介紹過,民間稱為陰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陰曆與陽曆紀年的方式同時並行,所以在一年中你可以過兩次生日。

也許你已經注意到了,我們今天的許多法定節日多以陽曆為準,例如“五一勞動節”“三八國際婦女節”“六一兒童節”“八一建軍節”“十一國慶節”等等。而那些有著深厚曆史淵源的傳統節日,都是陰曆為紀時標準的,例如五月初五的端午節,八月十五的中秋節。說到這裏,你可能推斷出重陽節的紀時標準了,就是陰曆的九月初九。可是,知道農曆的計時標準又有什麼意義呢?九月初九與重陽之間到底有什麼聯係呢?顯然,問題說到這裏還是一頭霧水。

在學習數學課程的時候,你會了解到數有奇數與偶數,有理數與無理數的區分。可是在古人那裏,數字還有其他的含義。在他們看來,從一到九的數字中,一三五七九屬乾,為陽數;二四六八屬坤,為陰數,這裏的陽就是指萬物賴以生長的太陽。按照這種邏輯,一年中會有五個重陽日,一月初一、三月初三、五月初五、七月初七,與九月初九。為什麼單單將九九稱“重陽”呢?

這與中國古代的崇九習俗有著很大的關係。在十進製裏,九為陽數中最大最後的那個數,於是就成了數的極至。人們賦予了數字九極大、極高、極多、極久的含義,表明事情的規模接近極至。例如,九霄雲外、九泉、“月兒彎彎照九州”等等。人們還利用九的倍數來表達更多更大的狀態,例如,“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說的不一定就是十八般武藝;還有孫悟空的“七十二變”,民間所說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也是借用了九的極至含義。一個九的含義尚且如此,兩個九相加就更了不得了。這樣,農曆的九月初九,月份和日子相重,民間稱為“重九”。而九為那個具有神秘色彩的陽數,所以重九也稱為“重陽”。

中國又是一個非常注重利用諧音的國家,不言而喻,九九的諧音為“久久”。這樣一來,重陽又有了宜於長久的意義。人們往往又把九九與活得長久聯係到一起,因此在重陽節中又增添了祈求健康與長壽的期望。不僅如此,在重陽節中人們還對那些長壽的老人表示尊重和慶賀。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於是重陽節又成了一個尊老、愛老、敬老、助老的節日。每到這一天,各地都要組織老人外出遊玩,或者登山,或者臨水。老人節的製定順應了我國的倫理傳統,結合了重陽節的長久含義,是運用傳統節日進行文化創新的一個典型例子。

早在堯舜禹時期,文獻就有了敬老的相關記載。據文獻記載,因為舜有“事親”的德行,人又很能幹,於是堯就把帝位讓給他來做。在成湯的時候,帝王也很注重尊老。在西周之後,敬老開始作為一種製度而存在。許多王朝都頒布了一些具體規定,用以實施敬老養老的製度。例如,在漢文帝的時候,每月供給80歲以上老人1石大米、20斤肉、5鬥酒。當時還規定,凡是孝敬親人的人都可以得到五匹帛。這一時期80歲以上老人的社會福利是相當可觀的,可見能夠如此長壽的人還是比較少。

到了唐朝時期,享受福利待遇的老人年齡下調,70歲以上的男性、75歲以上的女性,都要有一個兒子專門服侍。唐宋時期還將敬老寫進法律,凡是虐待祖父母、父母的屬於“不孝”,並將“不孝”列在“十惡”之中。明代的政策對老人也十分有利,隻是待遇不如漢文帝那時候。清朝的康熙皇帝在他69歲生日那天,舉辦了“千叟宴”,曾經邀請全國70歲以上老人到北京參加宴會,據說當時的規模達到2 400多人。這些都說明,我國自古就有尊重老人的傳統。1989年以後,我國將九月初九這一天定名為“老人節”,突出了重陽節中的祈求長壽、尊敬老人的主題。所以,重陽節也稱為老人節。有了這樣的說明,相信你以後看到電視中提到老人節,或者在日曆中看到老人節的字樣,就不會感到困惑不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