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重陽節(2 / 2)

在某些地區,人們也將重陽節稱為“女兒節”。其實,我們在中秋節中也介紹過“女兒節”,說在那一天,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據明代的文獻記載,九月九日那一天,娘家一定要接出嫁的女兒回家吃花糕。在文獻中,用了一個詞,就是“歸寧”,但沒有明確的說明是女兒節。這種情形在《大興縣誌》中出現了變化,那就是除了描寫歸寧的字句外,還特意提出了“女兒節”的稱呼。也就是說,這時候的北京已有女兒節的說法了。通過這些敘述,你也許還會發現一些規律,一到節日的時候,例如中秋節、重陽節等,就會重複提到女兒與娘家的關係,兩者之間的關係似乎比往日更為緊密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這可能與我們漢族的婚後居住製度有關係。婚後居住製度是一個人類學的術語,看起來有些深奧。用平常的話說,就是兩個人結婚以後住在哪?是住在婆家呢?還是住在娘家?或者是獨自居住?我們以前通常采用的是前者,用一個詞彙來形容,就是從夫居。因此,女兒在婚後要與婆家住在一塊兒,服侍夫家老人。婆家人對兒媳婦享有很大的權力,已經出嫁了的女兒就是人家的兒媳婦,不能隨便的回到娘家。於是,一些節日就為回娘家提供了較大的機會,好不容易等到了這一天,女兒與娘家怎麼能輕易放過呢?當然要借助於這些特殊的日子,讓女兒好好休息休息,給女兒做些好吃的,密切母女之間的感情了。這就是為什麼有些節日都有女兒節的稱呼了。開頭提到的那首民諺“巧巧花花糕,囡囡女想娘”,說的不就是母女之間的思念嗎?

重陽節史話

我們知道,重陽是一個以九為定時標準的節日。那麼,接下來你可能要問,重陽是在什麼時候成為一個節日的呢?一開始就是一個節日,還是曆經了時代的發展累積而成今天的節日?

第一種說法認為,重陽與屈原有關。那天是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被流放的日子,他的學生宋玉專程來為老師送別。不過這時的重陽隻是一個特殊日期,到了西漢的時候,重陽才拓展成為一個固定的節日。魏晉時期,重陽節已經十分盛行。

第二種說法認為,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演化成為民間節日。西漢時期,重陽節走向繁盛。但是,這時的重陽節還沒有經過官方的正式認定。根據曆史記載,直到唐代重陽節才有了官方合法的身份。史傳唐代的李泌曾經奏請皇帝,請求批準民間的“三令節”。其中,就包括重陽節,它與中和、上祀並稱為三令節。

不管重陽節是否起源於戰國時期,還是與屈原的流放有關,或許這些都是猜測,除了零星的文獻記載以外,已經無從考察了。我們所需了解的是,重陽原來並不是一個節日,而是經過了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後來才轉變為一個固定的民間節日。正是這種曆時經久的文化積澱,使得中國的傳統節日與西方節日有著很大的差別。

龍應台在這篇文章中說,“節慶的熱鬧可以移植,節慶裏頭所蘊含的意義卻是移植不來的”,因為凡是“節慶都必定聯係著宗教或文化曆史的淵源”。西風東漸以後,我們對待中西方節日的方式矛盾重重。一方麵,對西方節日充滿了向往,過情人節卻不知道情人是什麼;過感恩節吃火雞卻不明白要對誰感恩。另一方麵,將自己傳統的節日拋在腦後,全然不顧其中的季節流轉、祛邪、驅鬼、祈福的豐富內涵,而是轉化為空洞的物質消費。龍應台總結說,“將別人的節慶拿來過,有如把人家的祖宗牌位接來祭拜,卻不知為何祭拜、祭拜的是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