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和五嶽之名的伊始
在上古時期,嶽原是掌管大山的官吏職稱。據後來史書《史記·五帝本紀第一》記載:
堯曰:嗟!四嶽: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踐朕位?
這裏的四嶽原指的是上古帝王堯的4個大臣。即:四嶽,四時官,主方嶽之事。後來,人們便把主管大山的官吏與嶽官駐地的大山名稱統一起來,便出現了代表四方大山的四嶽。
在帝堯時,相傳掌管天文曆法的官員羲和氏的4個兒子分別掌管四嶽,羲仲為東嶽長官,羲叔為南嶽長官,和仲為西嶽長官,和叔為北嶽長官。
到了帝舜時,他曾用了一年時間巡狩四嶽,他二月東到泰山,五月南到衡山,八月西到華山,十一月北到恒山,並且封北嶽為萬山宗主。據我國最早的史書《尚書》記載帝舜:
十有一月朔,巡狩至北嶽。歲二月,東巡守,至於岱宗。五月南巡守,至於南嶽,如岱禮。八月西巡守,至於西嶽,如初。十有一月朔巡守,至於北嶽,如西禮。舜帝北巡時,曾遙祭北嶽,遂封北嶽為萬山之宗主。
那時隻有東、西、南、北四嶽,而無中嶽,而且具體說出名稱的隻有東嶽岱宗,就是東嶽泰山。在之後,大禹治水時也有河之北屬恒山的記載。
到了商朝時,湯的女兒昌容自幼受異人傳授,善知天文地理。她厭倦宮廷,超凡脫俗。背著父王,暗離朝廷,隱名埋姓,入恒山而修道。
昌容在恒山吃的是樹皮草根,飲得是夏泉冬雪。那時恒山上長有一種紫色的草,用這種草染的布不會褪色。昌容每天除修煉外,還沿山四處采紫草,下山賣給染坊,然後把賣得的錢又送與那些生病的人。
有一天,昌容在賣完紫草後,看見一個後生在街頭討錢。她上前一問,後生說家有老母病重,無錢買藥。
昌容聽後把賣紫草的錢全部給了那個年輕人,吩咐年輕人給他老母親買些米麵。又給了後生一丸藥,叫他回去拿給生病的老母親吃。
老人吃了昌容的藥,果然病愈。母子二人萬分感謝昌容。
第二天,後生上恒山砍柴,在一個人跡罕至的山崖上發現了一個山洞。洞口旁的石灶還冒著青煙,從鍋裏散發出一股異樣的香氣。
他好奇地爬上洞口,掀開鍋一看,鍋裏煮的盡是些叫不出名的樹葉草根。他向洞裏一望,隻見昌容正端坐石上,閉目打坐,宛若一座美人雕像。後生大喜,竟然找到了恩人。
又過了幾天,後生用賣柴的錢買了一袋小米,上山給昌容送來。當他來到洞口一看,灶在洞空,昌容不知在何方。他等了整整一天也沒等著,隻好將米留下。又過了十幾天,後生砍柴又來到山洞,那袋米還在。
從那以後,人們再也沒有見到過這位神秘的恒山女神。
後來,相傳有眾多的仙真出入恒山,他們在恒山修真傳道,並開設道場,恒山開始成為道教的福地洞天。
西周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周公旦在他所著的講述西周官製和政治製度的儒家經典《周禮》中的《職方氏》一篇中記載了當時的天下形勢:
九州各有鎮山,恒山,正北並州鎮山。
我國最早的詞典和儒家經典之一的《爾雅》一書中也有關於五嶽的記載,稱恒山為北嶽,並且因為它位居北方,能夠降服萬物,是恒久長遠不變的地方,所以稱之為恒山。
西周的周成王,巡狩至北嶽,北方諸侯朝於明堂,這是曆代帝王對恒山祭祀的開始。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陰陽五行之說頗為流行,因此五嶽之說正式應運而生。
到了秦初時期,五嶽的內容開始確定下來。後來西漢初期著名經學者伏生所著的《尚書·大傳》中寫道:
五嶽謂:岱山、霍山、華山、恒山、嵩山也。
此時不僅有了五嶽的稱謂,而且五嶽的山脈名稱都有具體的指向,北嶽恒山赫然就在其中了。秦朝時期專門在恒山設有一郡,就是因北嶽恒山在其轄區內而得名。有史書記載:
秦祀官所常奉名山十二,其二曰恒山。
也就是說,秦始皇時曾封天下12名山,恒山被推崇為天下第二山了。
當時著名的方士茅盈,從18歲開始就到恒山修習道法了:
遂棄家委親,入於恒山,讀老子《道德經》及《周易傳》,采取山術而餌服之,潛景絕崖,潛景絕崖,素挺靈岫,仰希標元,與世永違。
茅盈和他的弟弟茅固、茅衷一起在山上采藥煉丹,濟世救民,百姓感其功德,山名也一度被更改為茅山。後來,茅氏三兄弟在茅山得道,並開創了茅山道派,被後人尊稱為茅山道教的祖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