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塞北之尊——北嶽恒山(3)(1 / 2)

據說,明王為使世人醒悟癡迷,常以猙獰麵目出現,如同棒喝,使人迷途知返。在傳法正宗殿內正北麵北壁上可看到有一明王,藍顏赤發,麵目猙獰,但其雙手做揭開自己麵皮狀,顯示撕開麵皮後露出的是一副大慈大悲的神容,讓人聯想到世間萬物紛繁的表象和實質的耐人尋味處,其哲理意蘊令人深思。

東西兩壁和殿門兩旁畫著佛道合一的水陸道場,繪有各種神像474個。這些神像彩畫分為天、地、人三層,上層為天界,繪有四方天王和日月金木水火土七曜星諸君像。中層為天幹地支,二十八星宿及北鬥星像。下層是人間帝王嬪妃、文武百官、黎民百姓、僧尼道姑,以及賢儒烈女、孝子賢孫等像。

西壁和西南壁繪有各種神像397個,也分為三層。上層是五嶽聖帝、四海龍王及五湖百川、風雲雨雷電諸神像;中層是十殿閻君及地府諸百官像;下層是十八層地獄,以及地獄中眾鬼像。

永安寺傳法正宗殿大殿的彩繪筆法嫻熟,筆力遒勁流暢,色澤絢麗協調,人物刻畫細致,表情栩栩如生,是我國古代的壁畫傑作。

[旁注]

《寰宇通誌》明代官修地理總誌,書中博采有關輿地事跡。該書編製分類較過去的地理總誌詳細﹐各府﹑直隸州均分為建置沿革﹑郡名﹑山川﹑形勝﹑風俗﹑土產﹑城池等門類﹐逐項介紹。

節度使古代官名。唐初沿襲北周及隋朝舊製,是重要地區設置的總管統兵,因受職之時,朝廷賜以旌節,故稱節度使。後改稱都督,唯有朔方仍稱總管,其他州設置經略使,有屯田的州設置營田使。

護法天王是佛教二十諸天中的4位天神,俗稱四大金剛,或護世四天王,位於娑婆欲界第一重天。四大天王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多羅吒、南方增長天王毗琉璃、西方廣目天王毗留博叉、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

密宗又稱為真言宗、金剛頂宗、毗盧遮那宗、秘密乘、金剛乘,八世紀時由印度的善無畏、金剛智、不空等祖師傳入我國。密宗依《大日經》、《金剛頂經》建立三密瑜伽,事理觀行,修本尊法,不經灌頂、不經傳授不得任意傳習及顯示別人,因此稱為密宗。

天幹地支在我國古代的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做十二地支。十幹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兩者按固定順序互相配合,組成了幹支紀法。

天幹地支在我國古代主要用於紀日、紀月、紀年、紀時等。

[閱讀鏈接]

永安寺傳法正宗殿殿頂覆蓋的黃琉璃瓦。這在封建社會是帝王的專利,這裏卻堂而皇之地存在,不是一大忌諱?不是僭越?當時的建寺者高氏父子是如何想的呢?身為朝臣,難道不知這個重大的政治問題嗎?

當地人傳說高定原想造反,意欲將此殿作為宮殿。後朝廷派人調查,便改作寺院了。其實,高定在仕途峰巔時急流勇退,已充分說明他超然物外的個性。豈能冒天下之大不韙呢?

也許,還是清代《渾源州誌》說得妙:永安寺用黃瓦不合製度,但殿上又設置皇帝萬歲之牌位,文武官員在此朝賀,用黃也就合適了。因此,永安寺才安然得以保存。

絕塞名山攬恒山勝景

北嶽恒山也叫太恒山,又名元嶽、紫嶽、大茂山等,它西接雁門關、東跨太行山,南障三晉,北瞰雲、代二州,莽莽蒼蒼,橫亙塞上,巍峨聳峙,氣勢雄偉,被譽為入天北柱和絕塞名山。

據說古時恒山有十八景,到了明、清時,有三寺四祠九亭閣,七宮八洞十二廟的盛況。

恒山主峰天峰嶺與翠屏峰,兩峰對望,斷崖綠帶,層次分明,美如畫卷。其著名景觀如果老嶺、姑嫂岩、飛石窟、還元洞、虎風口、大字灣等處,充滿了神奇色彩。懸根鬆、紫芝峪、苦甜井更是自然景觀中的奇跡。

恒山以自然景色之美而著稱,蒼鬆翠柏、廟觀樓閣、奇花異草、怪石幽洞構成了著名的恒山十八景,猶如十八幅美麗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