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塞北之尊——北嶽恒山(4)(2 / 2)

恒山十二廟,以北嶽廟為首,寢宮、後土夫人廟、紫微宮。官亭、白虎觀、龍王廟、靈官府、關帝廟、文昌廟、奶奶廟、純陽宮、碧霞宮等廟宇建築,穩坐於西峰之上,蒼鬆之間,或隱或露。

恒山之雲,變幻無窮。出雲洞在後土夫人廟的不遠處山腰,晴日明朗,洞口寂靜,陰雨來臨,洞口便遊出縷縷白雲,引人遐思。

恒山之寺,星羅棋布。恒山腳下的懸空寺、應縣佛宮寺的釋迦木塔、渾源城內的圓覺寺磚塔、永安寺等,在我國古建築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出渾源縣城,南行約4000米,順路而上,便進入了一條幽深的峽穀,峽穀長約1500米,從北至南,分為金龍口、石門峪口、磁窯口三段。

金龍口穀深山崇,兩岸懸崖壁立,鬥峙如門。群峰突起,爭相為高。最窄之處寬不足10米,仰首隻見一線之天。人立其中,頗有巨岩壓頂之感。

金龍口中,渾河之源的唐峪河集千溝萬壑之水,自南向北穿峽而去。平日在穀底靜靜流淌,水勢不大,一到陰雨時節,河水猛漲,濁浪排空,奔騰咆哮,恰似一條奔馳的金龍,一瀉而下,勢不可擋。正如古詩所說:

八月濤聲吼地來,頭高數丈觸山回。

從金龍口再上,為石門峪口。這裏地勢更為險要,有詩道:

高排石壁懸雙闕,獨聳危峰接九霄。

在東岸懸崖的半山腰裏,有北魏道武帝年間修建的雲閣虹橋。是恒山著名一景。後來雲閣僅有在崖間插橫梁的石孔遺跡尚存,而虹橋則早已毀壞了。著名的雲閣虹橋勝景後來隻有雲閣兩個大字,還鐫刻在陡峻直立的石壁之上。

從石門峪口再往上,就是磁窯口。磁窯口峽穀的東岸,在原來半坡村傍,曾建有恒山山門。山門切石坡築台基上下二層。上層台上建西向券洞門三道,簷飾瓦頂都為琉璃燒造。門洞上方的龍鳳板上大書北嶽恒山4字。

台前砌三出踏道,共10級。下層台基的中部建四柱三路木牌坊,當中橫匾上書屏藩燕晉。牌坊東麵樹一座石碑,上麵刻著塞北第一山。

磁窯口西岸崖下,有一羅漢洞。洞深而廣,能容二三百人。洞內石壁上,鑿石為基,塑有十八羅漢像,神態各異,造型生動,向有南羅漢,北懸空之稱。

越過小橋流水,攀上石壁棧道,拾級而上。進入山門後,爬懸梯,鑽石窟,繞長廊,進入懸空寺。懸空寺不僅奇在懸空,而且殿回樓轉,一步一景,建造奇特。全寺大小40座殿廟樓閣,高低錯落,對稱中有變化,轉折升降,分散中有特色。

從懸空寺廟門南望,恒山水庫把天峰、翠屏二山連接起來,群山環抱,碧波蕩漾,氣勢不凡,巍峨壯觀。

[旁注]

雁門關又名西陘關,位於我國山西忻州代縣縣城以北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被譽為天下九塞,雁門為首。

後土民間俗稱後土娘娘。主掌陰陽,育化萬物,被稱為大地之母。是最早的地上之王,也是道教尊神四禦中的第四位天神。傳說與主持天界的玉皇大帝相配台,是主宰大地山川的女性神。

牌坊又名牌樓,為門洞式紀念性建築物,是古時為表彰功勳、科第、德政以及忠孝節義所立。也有一些宮觀寺廟以牌坊作為山門,或用來標明地名。牌坊也是祠堂的附屬建築物,用以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豐功偉績,兼有祭祖的功能。

[閱讀鏈接]

從金龍口再上,為石門峪口。這裏高排石壁懸雙闕,獨聳危峰接九霄,地勢更為險要。

在東岸懸崖的半山腰裏,古時築有棧道,名為雲閣。雲閣與西岸半山之中的懸空寺之間,曾有一座架空懸橋,名為虹橋。這兩者合稱為雲閣虹橋,為當時恒山著名一景。

據說,雲閣虹橋是北魏道武帝年間修建的。但是在後世的風雨中,雲閣僅有在崖間插橫梁的石孔遺跡尚存,而虹橋則早已毀壞。

由於唐峪河水夾帶大量泥沙,長年淤積,穀底河床越來越高,現在雲閣的石孔遺跡隻能看見一排,而且已離穀底很近了。著名的雲閣虹橋勝景也隻有雲閣兩個大字,還鐫刻在陡峻直立的石壁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