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又名南嶽、壽嶽、南山,是五嶽之一,是我國南方的宗教文化中心,我國南禪、北禪、曹洞宗和禪宗南嶽、青原兩係之發源地;我國南方最著名的道教聖地,有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三洞天——朱陵洞天。
南嶽衡山以祝融峰之高、藏經殿之秀、水簾洞之奇、方廣寺之深並稱衡山四絕;以春觀花、夏看雲、秋望日、冬賞雪為衡山四季佳景。
衡山還有許多名勝古跡和神話傳說,吸引了各代人物,形成豐富多彩的文化沉積,宛如一座遼闊的人文與山水文化和諧統一、水乳交融的巨型公園。
衡山和祝融峰的民間傳說
南嶽衡山的來源有很多的傳說。一說盤古開天辟地,死後化為山川林木,頭為東嶽泰山,腳化為西嶽華山,腹化為中嶽嵩山,右臂化為北嶽恒山,左臂化為南嶽衡山。
一說是中華始祖之一的炎帝神農氏追趕朱鳥,用神鞭將朱鳥打落變成南嶽,所以大家在南嶽古鎮入口處所見的牌坊上便繪有朱鳥圖案,南嶽山徽朱鳥因此而來。
相傳帝嚳任命祝融擔任火正之官。祝融是古時三皇五帝中的三皇之一,他在擔任火正時,以火施化,為民造福,能昭顯天地之光明,生柔五穀材木,後世尊為火神。
後來祝融升天當了神仙,他把火種埋在了衡山的山裏,誰知火種慢慢的燃了起來,南嶽一時成了火海。
衡山的山神急了,忙請東海龍王來救火。
老龍王降下雨水,可火不滅反而更大了。老龍王向觀音求救,觀世音說:隻有打通衡山通向渤海的那條通道才可以滅火。
龍王叫了手下800隻龍,日夜不分,打通了那條通道。火滅了,但龍王還怕火再次燃起來,於是叫龍兒們日夜守候在那裏。
冬天,天氣寒冷,讓火大一些,融化山上的雪水,給衡山以濕潤和溫暖。夏天,用泉水灌輸,讓火小一些,使天氣能涼爽。
正是因為這樣,衡山才會有這麼舒適的環境。而在南嶽大廟裏還有那800隻蛟龍在那為守護這片山山水水。
祝融峰是根據火神祝融氏的名字命名的。相傳祝融氏是上古軒轅黃帝的大臣,人類發明鑽木取火後卻不會保存火種和不會用火,祝融氏由於跟火親近,成了管火用火的能手,黃帝就任命他為管火的火正官。
因為祝融熟悉南方的情況,黃帝又封他為司徒,主管南方事物。他住在衡山,死後又葬在衡山。為了紀念他對人們的重大貢獻,將衡山的最高峰命名祝融峰。在古語中,祝是持久,融是光明,讓他永遠光明。
祝融峰挺拔突起,高出芙蓉、紫蓋、天柱、祥光、煙霞、軫宿諸峰之上。
在祝融殿的西邊,有望月台,月明之夜,皓月臨空,銀光四射,景色格外明麗。遊人站在台上,欣賞月色,較在平地上別有一番景象。即使月亮西沉,這裏也留有它的餘暉。正如明代孫應鼇的詩所描繪的:
人間朗魄已落盡,此地清光猶未低。
祝融峰附近寺廟林立,其南麵有上封寺,隋代以前叫光天觀,是道教活動的地方。隋煬帝大業年間,下令改為上封寺。
上封寺的正前方是南天門。上封寺後的山上有觀日台,現設有氣象台。在觀日台旁邊,有一塊石碑,上麵刻有觀日出處4個大字。在秋高氣爽,特別是雨後初晴的日子裏,遊人可以看到一輪紅日滾金球的奇景。
衡山遍山遍嶺的竹子,有楠竹、斑竹、毛竹、鳳尾竹、還有箭竹、水竹和紫竹。這裏的竹子能夠結竹米,可以吃。
相傳很久以前,祝融峰北麵中山溝有座茅屋,住著一個名叫劉二的人,全靠打柴為生。
一天,他扛著扁擔、帶著彎刀上山去砍柴。看見一頭大野豬正在拱竹筍吃。他衝上前去,舉起扁擔向野豬猛刺。野豬慘叫一聲,沒命地逃跑了。他走過去,隻見那筍子又大又嫩。劉二連忙把筍子扶正,用鬆土培好,還砍了幾根雜樹棍釘在四圍,才又上山去砍柴。
不久,那隻竹筍長成了一根楠竹,青枝綠葉,又大又好看,劉二就把它移栽到自己的茅屋前麵。第二年又發了許多竹筍,很快成了竹林。劉二非常高興,一有空閑,就給竹子培土送肥。竹子越長越多,把劉二的屋子圍得嚴嚴實實。
有一年,衡山大旱,一連七七四十九天沒下一滴雨,禾苗都變成了枯草,老百姓日子很難過。劉二也餓得頭昏眼花,每天以野菜、樹皮度日。但是,再難他也舍不得砍竹子換糧吃。
一天夜裏,他似睡非睡,聽到一個聲音:我是您親手栽的那根大竹,名叫竹仙,您救了我的命,多年來,精心栽培,為了報答您的恩情,我們在竹子上結了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