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湘南之秀——南嶽衡山(1)(2 / 3)

劉二將信將疑,第二天一早,他走到竹林一看,一棵棵竹子上真的結了厚厚的一層竹米。竹米有麥粒那麼大,長長的,兩頭尖,中間圓,淡黃色。他摘了兩升,拿回去煮成稀飯,一嚐,香噴噴,軟綿綿,就像稻米那麼好吃。

劉二高興得合不攏嘴,連忙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了周圍的鄉親。於是鄉親們成群結隊地上山來了,遍山遍嶺的竹米幫他們度過了一場百年不遇的饑荒。

從此以後,衡山的老百姓對竹子有了特別的感情。他們經常墾竹山,趕野豬,保竹筍,使南嶽山的竹子長得越來越茂盛。

到了唐堯、虞舜時代,就有了帝王們到恒山巡狩祭祀的記載,也就是在那時,衡山才有了正式的封號南嶽,相傳那時的堯帝、舜帝、禹帝均到過南嶽祭祀。《尚書》、《周禮》、《爾雅》、《山海經》、《水經注》等著述中都均有關於南嶽衡山的記述。

後來,西漢的史學家司馬遷《史記·封禪收》記載了堯帝曾經巡狩到衡山:

舜。五月南巡,至於南嶽。南嶽,衡山也。

大禹治水時,也曾在衡山殺白馬祭告天地,在皇帝岩齋戒祈求上天幫助,獲天賜金筒玉書,取得了治水方案,製服滔天洪水,功垂萬世。

[旁注]

炎帝神農氏號神農氏,又稱赤帝,華夏始祖之一,與黃帝並稱為中華始祖,我國遠古時期部落首領。據說炎帝製耒耜,種五穀。立市廛,首辟市場。治麻為布,民著衣裳。作五弦琴,以樂百姓。削木為弓,以威天下。製作陶器,改善生活。炎帝與黃帝結盟並逐漸形成了華夏族,因此我國後人自稱為炎黃子孫。

軒轅黃帝華夏上古傳說時代一位著名的部落聯盟首領,是我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本姓公孫,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建都於有熊,亦稱有熊氏。

竹米竹子極少開花,因為竹花過後,竹林就會成片死亡。它的花小而潔白,近前去聞,還有點淡淡的清香。竹花開過後,便結成竹米,即竹子的種子,竹子結實更是罕見,因此史書常將此記載。因竹米不易得到,所以被抹上一層神秘色彩,傳說中竹米是鳳凰之食,古代有鳳凰非梧桐不棲,非竹實不食之說。

封禪封為祭天,禪為祭地,是指我國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時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禮。遠古暨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禪的傳說。古人認為群山中泰山最高,為天下第一山,因此人間的帝王應到最高的泰山去祭過天帝,才算受命於天。

[閱讀鏈接]

相傳,每年祝融都會帶著自己身邊的官員,爬到南嶽的最高峰上,主持舉行祭山儀式,祈禱南方各地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使這裏人們的生活比赫胥氏時代又有了進步。

這裏黎民百姓對祝融都非常尊敬,每年秋收以後,他們就成群結隊地來朝拜祝融。因為,火是赤色,祝融教化大家如何用火。所以,這裏的人們都尊稱他為赤帝。

佛教的傳入和方廣寺絕景

隨著道教信士的越來越多,道教開始進入衡山開壇,在道家的五嶽真形圖中,衡山為朱鳥,也即是朱雀的象征,有靈動飛升之意。而在風水表示方位的體係中,東方為青龍、西方為白虎、南方為朱雀、北方為玄武。因而南嶽衡山又被認為是朱雀的化身。

當時,衡山已經建立起了一大批宮觀,如衡嶽觀、招仙觀、九真觀、西靈觀、中宮、北帝院、九仙宮、普賢院、玉清觀、太平觀和西台觀等,道觀多,道徒也多。南嶽曆史上最著名的道士,在南北朝期間有徐靈期、鄧鬱之、張曇要等。在後來的唐代,道士司馬禎及其弟子薛季昌、王仙嶠與後來的鄧紫陽等人被封為天師。

大約在502年的梁天監年間,當時正是我國的南北朝時期,南天竺僧人菩提達摩來到我國傳播禪法,並獲得梁武帝的支持而佛教興盛一時,就在此一時期佛教進入了南嶽。經逐漸發展,後來的南嶽衡山就成了十大叢林、八百茅庵之地。

後來,惠海和希遁兩位大師來到南嶽衡山開壇詩經,此時佛教文化才開始進入南嶽衡山,比道家進入約遲了200多年。

到了南北朝的陳朝時,慧思帶了徒眾40餘人前往湖南、入住南嶽。在那裏繼續提倡修禪,陳地信眾望風歸附,陳主迎他到陳都建業,住在棲玄寺,講《大品般若》。

慧思很感慨當時南地佛學界偏重理論,輕視禪觀,於是雙開定慧兩門,日間談理,夜間修禪,同時講說禪波羅蜜,陳主尊他為大禪師,傾動一時。

慧思的門下頗多,最著名的當推善於發展師說、創立天台學係的智顗,其次有新羅人玄光及大善,其他如南嶽的僧照、枝江的慧成、江陵的慧威等都著名於一時。後來南嶽慧思被尊為天台三祖,智覬為四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