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山形似朱雀,且山中多雨,常有雲霧繚繞,從湘江之濱遠遠望去,的確像雲霧中的一隻大鳥淩空飛翔。其雄偉的姿態、恢宏的氣派,無愧為名山南嶽之稱。
72峰分布在長沙一峰,湘潭、湘鄉之間一峰,衡陽四峰,湘潭三峰,衡山縣有63峰。
從衡山縣湘江之濱遠遠望去,那聳立南天的祝融峰,形如鳥啄,狀如鳥首。東邊的吐霧、中紫、白馬、采霞、晚霞、鳳凰諸峰,狀如馬冠。
以祝融峰為軸峰,前麵的芙蓉等16峰,緊相依傍,恰似朱鳥壯實的身軀。後麵的青嶺等13峰,活像翹得長長的鳥尾;南麵石廩直至衡陽的回雁等20峰和北麵的紫蓋乃至長沙的嶽麓山等22峰,儼若朱鳥展開大約數百裏的彩翼。
清朝人魏源寫了唯有南嶽獨如飛,一個飛字把72峰說活了,形象地把南嶽衡山比作展翅欲飛的大鳥,鳥的頭是昂首天外的祝融峰,其南麵的芙蓉等16峰緊相依傍很像鳥的巨大軀體,北麵的紫蓋峰至嶽麓山的22峰則仿佛大鳥張開的彩冀。遠望猶似大鵬展翅、躍然欲飛,顯求出雄俊、磅礴的氣勢。
紫蓋峰在嶽廟東,峰頂有仙人池,峰下有洞靈崖。晉末,鄧道士得道處,峰右為朱陵洞。相傳與廣東羅浮相通,為道家第三洞天。洞口今閉,下有飛泉掛壁,狀如垂簾,又稱水簾洞。
水簾洞,古名朱陵洞,相傳是朱陵大帝居住的地方。道家認為它是道家的第三洞真虛福地,乃朱陵太虛小有之天,簡稱朱陵洞天,曆來是神仙居住的洞府。後人稱朱陵洞為紫蓋仙洞。
相傳遠古時候,大禹治水,來南嶽求金簡玉書,曾在朱陵洞天舉行祭祀的典禮。
唐開元年間,唐玄宗曾派遣內侍張奉國帶道士孫智涼等人,專程從京師來到南嶽朱陵洞投放金龍玉簡。
這一洞天投龍的盛況,詳細地記載在《南嶽誌》上,後人在水簾洞投金龍玉簡處寫下一副對聯:
北向獨不朝,瀉千尺銀河,濺玉飛珠,相望源頭來紫蓋;
西巡應有恨,棄九重金闕,投龍續命,空尋洞穴向朱陵
在水簾洞瀑布源頭,三支泉水彙集一起,流入水簾洞上方穀地。穀地闊三丈,原是梁朝的九位真人白日飛升的棲息之地,後建造九仙觀。九仙觀附近有太陽泉、洗心泉、洞真源、仙人池等。
泉水從石壁上飛流直瀉,寬達3米,高50餘米,瀉珠濺玉,仿佛一幅巨大的白布簾,在石壁當中被亂石嶙岩擋住,然後再從石縫裏屈曲折射,跳躍出來,滿穀水花四濺,閃爍著晶瑩奪目的光彩,發出雷鳴般的聲音,聲傳十裏。明朝張居正遊此地後說:
瀑泉灑落,水簾數疊,掛於雲際,垂如貫珠,霏如削玉。
水簾絕壁下有碧潭,明朝張居正作《水簾洞》一讚道:
誤疑瀛海翻瓊浪,莫擬銀河倒碧流。
自是湘妃深隱處,水晶簾掛五去頭。
這首詩可說是寫出了水簾洞的光、聲、影三絕的奇景了。
在水簾洞右邊,石壁陡峭。原先在岩上有石屋一幢,名叫龍神祠。這祠堂是唐玄宗派內侍張奉國和道士孫智涼投金龍玉簡的處所。
距龍神祠相隔20餘丈的山澗對麵,有一座麻石嵌鑲建造的六角涼亭,叫雪浪亭。是清人李元度在清光緒十年時建成的。亭中有石桌、石凳。亭以澗水翻騰如雪浪而取名。
傳說朱陵洞與衡陽石鼓山上的朱陵洞相通,在石鼓的為朱陵後洞,在南嶽的朱陵前洞。水源來自南嶽紫蓋峰頂,流經山洞,彙入六米餘寬、深不可測的石洞。水滿溢出,垂直下瀉,形成瀑布,高60餘米,宛如水簾懸掛九天,故名水簾洞。
每逢晴日當空,水簾上麵,飛虹耀目,五彩繽紛,蔚為奇觀。唐、宋、明、清各個朝代,都有不少詩人名家為之題刻賦詩。石刻有宋代的南嶽朱陵洞天、明代的天下第一泉、清代的夏雪晴雷、醉眠觀瀑。
芙蓉峰在嶽廟後,峰巒俊秀,遠處眺望,宛如芙蓉。峰上有毗廬洞,洞周圍25千米,相傳為禹王城。峰上飛流如絹,掩映青林,直掛山下。峰上還有見方的講經石,上鐫天下太平4字。
石廩峰在嶽廟西南,形如倉廩,一開一蓋,開則歲儉,蓋則歲豐。上有風穴雷池誦經壇,傳說為陳真人煉丹台遺址。峰下有仙人石室,過者常聞吟誦之聲。
雲密峰在嶽廟後麵,上有禹王碑刻蝌蚪文,禹碑下有石壇,流水潺潺。峰北有仙燈岩,每遇黑夜,就有火光閃閃,還有禹岩,桃花源等古跡,峰下有雲封寺、雲密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