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湘南之秀——南嶽衡山(4)(1 / 3)

[旁注]

道教三十六洞天洞天福地是道教仙境的一部分,多以名山為主景,或兼有山水。洞天意謂山中有洞室通達上天,貫通諸山。道家稱神仙居住人間的三十六處名山洞府為三十六洞天。

石刻造型藝術中的一個重要門類,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曆史。我國古代的石刻種類繁多,古代藝術家和匠師們廣泛地運用圓雕、浮雕、透雕減地平雕、線刻等各種技法創造出眾多風格各異、生動多姿的石刻。

匾額是古建築的必然組成部分,相當於古建築的眼睛,用以表達經義、感情之類的屬於匾,而表達建築物名稱和性質之類的則屬於額。也有人認為,橫著的叫匾,豎著的叫額。

蟠龍蟠龍是指民間傳說中蟄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龍,龍的形狀作盤曲環繞。在我國古代建築中,一般把盤繞在柱上的龍和裝飾樁梁上、天花板上的龍均習慣地稱為蟠龍。

羅漢即阿羅漢的簡稱,有殺賊、應供、無生的意思,是佛陀得道弟子修證最高的果位。得證羅漢者都身心六根清淨,無明煩惱已斷。已了脫生死,證入涅盤。且堪受諸人天尊敬供養。在大乘佛教中羅漢低於佛,菩薩,為第三等,而在小乘佛教中羅漢則是修行所能達到的最高果位。

唐武宗(814年~846年),唐穆宗第五子,文宗弟。封潁王,累加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吏部尚書。武宗崇信道教,且鑒於佛教勢力泛濫,損害國庫收入,在道士趙歸真的鼓動和李德裕的支持下,於845年下令拆毀佛寺。由於毀佛成功,從而擴大了唐朝政府的稅源,鞏固了中央集權。

[閱讀鏈接]

仁瑞寺也是衡山的一大名寺,是我國禪宗曹洞宗第三十世懶放禪師開山道場、三十一世文穆禪師學修弘化道場,也是具有湖湘地方特色的乘雲宗祖庭之一,素以香火靈驗及精進禪修聞名於世。

該寺創建於1649年,創建之初,原為曹洞宗懶放禪師隱居茅庵,後興建成仁瑞禪寺。清朝同治年間,乘雲宗恒誌禪師擴建為十方叢林,清光緒年間敕封為萬壽仁瑞寺。

山上萬壽仁瑞寺匾額為清光緒皇帝禦賜。慈禧太後欽賜半幅鸞架。寺內完好地保存著千人鍋和五百人鍋各一口,寺外肅立白塔林30餘座,異常難得。

南嶽書院引領書院文化

南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包含有儒家文化,其代表為書院文化。

唐肅宗時,鄴侯李泌賜隱於南嶽煙霞峰下讀書論道,居處藏書極為豐富。唐代文學家韓愈在《送諸葛覺往隨州讀書》一詩中寫道:

鄴侯家多書,插架三萬軸。

可見李泌藏書之多。

李泌少年聰慧,7歲能寫文章,時人稱他為奇童,後得到唐肅宗信任,願以客從,參議國事。後退隱衡山。唐肅宗賜給他隱士衣服,並替他修了房子。他在南嶽除了好神仙道術外,還好讀書。

後來,李泌之子李繁擔任隨州刺史時,為紀念其父李泌就在南嶽衡山李泌的隱居之所成立了南嶽書院,這是我國曆史上最早的書院。

後來在唐代時,還修建了有南嶽書院、韋宙書院、盧潘書院等,開一時之風氣。

到了宋代,建的有文定書院、趙季西書院、南軒書院等;明朝時在南嶽衡山修建的書院更多,名噪一時的有集賢書院甘泉書院、白沙書院、東廊書院、會靈精舍、藏山堂、寶善山房、白雲書院等。

由於衡山書院的興盛,也引動了一大批儒學大家齊聚衡山,宋明理學大師胡安國父子、朱熹、張拭、湛若水、鄒守益等,都曾來衡山創辦書院或講學著述。

四方學子聞風奔赴,其師設、諸學子謹宋師承,曆代相傳,使這裏的書院盛久不衰,並逐步形成了具有明顯特色的理學流派——湖湘學派。

創建於926年的嶽麓書院,是當時全國唯一由官府興辦的公學。那時長沙一帶的讀書人以自學為主,州考學生成績優秀的錄取湘西書院,特別優秀的方可入嶽麓精舍,時人稱為三學。由縣到州乃至嶽麓書院的學製等級,實質上已初具高等教育的規模。

南宋理學大師朱熹、張拭在書院當山長或講學多年,其時四方求學者雲集達千人之眾。有詩句描述當時學院的盛況:

道林三百眾,書院一千徒。

由於嶽麓書院蜚聲九州四海,故有人曾把它與孔子講學的地方相提並論,稱之為瀟灑誅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