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過去了,滿樹金黃的果子迎風擺動,發出叮當的響聲,好像搖動了一串串銅鈴。鍾老漢順手摘下一串,殼裏滾出幾個錢來。都是雪白的銀子鑄成的。這時鍾老倌才恍然大悟,原來是一棵搖錢樹。
鍾老倌把果子摘下來後,細細地盤算著:李家最苦該給他多少,張家最窮該給他多少,一家家算完後,剩下的恰恰可以給自己家買點米。
鍾老倌怕泄露了秘密招來意外災禍,就在深夜裏背著銀錢,悄悄送到各家各戶。這些人家得了銀錢,都不知道是哪裏來的。
一年、兩年過去了,窮苦人慢慢發覺了這個秘密,鍾老倌也隻好把實話告訴大家。從此,山裏窮苦人都來幫助鍾老倌培植這棵搖錢樹,保護這棵搖錢樹,大家也更加敬愛這棵搖錢樹的主人。
後來,南嶽人有的到淮南,有的到關外,有的到湖濱,有的到別的深山裏,他們都把帶去的種子,種在各人落戶的地方,所以現在很多地方都長出了搖錢樹。
[旁注]
黃庭堅(1045年~1105年),字魯直,自號山穀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洪州分寧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之稱。
彌勒佛即彌勒菩薩,佛教八大菩薩之一,大乘佛教經典中又常被稱為阿逸多菩薩,是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將在未來娑婆世界降生成佛,成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常被尊稱為未來佛,被佛教唯識學派奉為鼻祖,深受我國佛教大師道安和玄奘的推崇。
漢白玉漢白玉是一種名貴的建築材料,它潔白無瑕,質地堅實而又細膩,非常容易雕刻,古往今來的名貴建築多采用它做原料。我國從漢代起就用這種宛若美玉的材料修築宮殿,裝飾廟宇,雕刻佛像,點綴堂室。因為是從漢代開始用這種潔白無瑕的美玉來做建築材料的,人們就順口說成了漢白玉。
揭奚斯(1274年~1344年),元代文學家。字曼碩。龍興富州人。善詩,工書,貫通經史百家,為文敘事極為嚴格,語簡而當,與虞集齊名。因盧摯薦,授翰林國史院編修,官至翰林侍講學士,後又任藝文監丞,曾參加編修遼、宋、金三史,著有《文安集》十四卷。
太子少保太師,太傅,太保,都是東宮官職。太師教文,太傅教武,太保保護其安全。少師,少傅,少保均是他們的副職。後來已是名存職異,隻是一個榮譽稱號。
千手觀音又稱千手千眼觀世音、千眼千臂觀世音等。千手觀音是阿彌陀佛的左協助,與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合稱為西方三聖。據說觀音菩薩曾發誓要普度眾生,然而眾生芸芸,觀音頗有力不勝任之感。於是觀音分身成42個大慈大悲菩薩,意在利益安樂一切眾生。
張麗華(559年~589年),南朝陳後主的貴妃,是個典型的江南女子。張麗華出身兵家,發長7尺,光可鑒人,眉目如畫,又有敏銳才辯及過人的記憶力,因此深得陳後主陳叔寶喜愛,生有二子一女,南陳滅亡後被殺。
[閱讀鏈接]
沿上封寺向西的石徑路向前行走,兩旁柳杉夾道,不到一裏地,便來到不語岩。不語岩下邊,有一個寬廣的石洞。洞壁上刻著不語掛錫4個正楷大字,還有4寸楷書去中一笠的題留。
《南嶽誌》說,過去南台寺有一個和尚經常在這裏打坐,終日不語,自號不語禪師。他在這裏修行的日子很久。有一年冬天,大雪紛飛,灶裏的火種熄滅了。於是,他在晚上,提著燈籠,踏著積雪到上封寺去求火種。
上封寺的僧人說道:大師燈內有火,何必相求?
不語禪師得此禪機,便作偈道:早知燈有火,飯熟幾多時。從此他大徹大悟,修成正果。
盛極一時的道觀和寺院
到了隋唐時期,衡山道教十分興盛。有一大批知名道士居此山修道,其中最著名的有張惠明、蕭靈護、廖衝、司馬承禎、薛季昌等人。
唐初,因司馬承禎言,遂於五嶽各建真君祠,南嶽神則封為司天王,遣官奉祀。司馬承禎在《天地宮府圖·三十六小洞天》中說衡山是神仙洞府所在地,是道士修行理想之地,稱衡山為其為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三洞天:
第三南嶽衡山洞,周回七百裏,名曰朱陵洞天。在衡州衡山縣,仙人石長生治之。
其後,道士張太虛又被賜號元和先生。道士劉元靖更是被賜號廣成先生,並敕授銀青光祿大夫,充崇元館大學士,加紫綬,鑄印置吏,是南嶽第一個實授三品職官的道士。此時,道流勢力因官家的支持而日益興盛,道家文化也就更相應地滲入到各個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