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鏈接]
據《一統誌》叫做:一天,惠海正在庵中誦經,忽然有5位身材偉岸的壯士求見。來人麵容各不相同,分青、黃、紫、白、黑五色,都身穿白袍。5人請求惠海和尚允許他們聽經學佛。
惠海問他們是何方人氏,他們回答說是南嶽山中的五位龍神,如果允許他們聽經,他們願意讓出一塊平地,獻給惠海建造寺院。惠海答應了他們的要求。
當天晚上,山穀中烏雲驟起,霎時雷聲隆隆,大雨滂沱,傳來陣陣嘩啦啦的響聲。第二天清早,惠海起來一看,隻見山下出現一塊寬敞的平地。
惠海到處化緣募捐,在這塊平地上建造了一座規模宏大的寺院,寺名方廣,寓佛法十方廣布之意。這就是《南嶽誌》上記述所謂五龍聽經,平沙獻地的故事。
各具特色的眾多佛家寺廟
高僧慧思和尚為了更加方便地弘揚佛法,於567年創建了福嚴寺。
福嚴寺位於擲缽峰東麓,坐落在磨鏡台右側,前有青翠蒼鬱的金雞嶺,左後有虎跑泉、高明台,右後有峭拔聳立的天柱峰,福嚴寺是佛教十大叢林之一。
福嚴寺在我國佛教史上頗有名氣,是禪宗的南宗著名的傳法勝地。南嶽禪宗主張頓悟,所謂心即是佛。而摒棄苦行潛修與經院式煩瑣哲學的做法,所以禪宗的主張極容易為人所接受、修持,而使整個宗派得以發揚光大,教徒遍天下。
這裏鬆杉茂密,修竹掩映,古藤縱橫,幽深秀麗,收攬了南嶽勝景。
寺院依山而建,占地約四畝。整個建築是磚木結構。院堂依次為山門、知客廳、嶽神殿、大雄寶殿、祖堂。
第一進是山門。紅牆繞寺,山門東北向。門上刻:天下法院,兩旁有副對聯:
六朝古刹;七祖道場。
第二進是知客廳,大門正東向。廊柱上刻著楹聯:
福嚴為南山第一古刹;般若是老祖不二法門。
對聯闡明了該寺的曆史和地位。
第三進為嶽神像,殿中有嶽神塑像一尊。宋朝大詩人、大書法家黃庭堅在《南行錄》中說:有嶽神銅像一尊。
這裏的寺院一反常規,沒有四天王神像,卻有嶽神神像。傳說當時慧思禪師和嶽神下棋勝了嶽神後,獲得這塊香火寶地。
他為感謝嶽神送地之恩,於是在寺裏專門建造一個殿堂,作為嶽神遊憩下榻的地方,享受人間香火,故而有嶽神像。
第四進是大雄寶殿,後來被毀,之後在蓮花台上重建了佛寶殿,佛堂原來供奉著陳後主時鑄造的銅質坐佛三尊。
沿大雄寶殿後的兩側石級而上,便是第五進。殿堂三間,為祖堂、方丈、說法堂。說法堂上懸掛著一塊金匾,上書五葉流芳4字。
寺院的兩側是禪房、齋堂、香積廚。長廊把整個寺院連通,高低錯落,渾然一體。在寺院右邊側門外麵,有一棵古銀杏,有1400餘年的曆史。相傳它曾受戒於慧思和尚,皈依了佛門,山門內的3棵年逾千年的古銀杏,因為觸犯了佛門清規,被逐出寺外。
當時也有許多百姓信奉佛教,由此帶動了僧徒中不少人隱居南嶽。而佛教的信徒,一旦法動帝王,貴為國師,位極公卿,影響天下。如慧思、法照諸僧,先後分別當上了梁、隋、唐幾代帝王的國師,備受崇信。
不少僧人,受帝王封諡。如慧思諡園慧妙勝禪師,懷讓諡大慧禪師、觀音大師,道一諡大寂禪師,希遷諡無際禪師,唯勁諡寶聞大師等。
福嚴寺建造完成之後不久,高僧慧思又在原道教光天觀的基礎上建造了上封寺,作徒眾聽法之所。上封寺是南嶽最早的古刹之一,供奉彌勒佛。
上封寺右上為觀日台,左上為祝融峰,峰上的祝融殿後是不語岩,岩上有巨石翹首,宛如一隻巨龜在奮力向上爬行,被稱為金龜朝聖。
岩下不遠的絕壁上有兩石淩空,與懸岩相接,看上去搖搖欲墜,被稱為會仙橋,每當月明之夜,這裏隱約可以聽到絲竹之音,傳說是神仙們在橋上飲酒奏樂。
山下水簾洞,飛瀑如瀉,簾影高懸,宋朝畢田有詠水簾洞詩一首,專道其妙處,詩中寫道:
洞門千尺掛飛流,玉碎珠聯冷噴秋;古今不知誰卷得,綠蘿為帶月為鉤。
可見其景致之不一般。
從上封寺拾級而上有一片古林,樹木奇形怪狀,由於這裏地勢高,比較寒冷,從初冬到暮春都積著冰雪,樹木的嫩枝多被摧折,為了適應生存,這裏的樹大都繁枝虯結,看上去卷曲臃腫。樹林後有望日台,是元代所建,占地約一畝,站在望日台上可以看到很壯觀的日出日落。
上封寺肇建以後,其前期屬天台宗,後期屬禪宗,到了宋朝則是禪宗黃龍派道場。上封寺的曆史特色是生命持續力特別長,總維係著一絲香火不墜,不像福嚴、南台那樣大起大落,寺廢僧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