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湘南之秀——南嶽衡山(2)(2 / 3)

上封寺山門下有花崗石牌坊,坊額用漢白玉刻上封寺3字,兩旁石刻聯寫道:

南國記帡幪,江漢僑民齊景仰;嶽神隆望祀,西天古佛共馨香。

上至山門,為半圓形花崗石石牆,上有漢白玉刺建上封寺門額一方。

著名的詩僧齊已曾在上封寺閉關一個時期,他曾寫過一首行到月宮霞外寺,白雲相伴兩三僧的上封寺詩。

上封寺在宋朝重新賜額,寺內且建有穹林閣,建築已稍具規模。其時宋室南渡,五嶽至今餘一嶽,北望乾坤雙淚落。

一批南渡官員和文人雅士,到這唯一的壽嶽來遊曆,登高遠眺,北憶中原,那種荊棘銅駝之感,必然會像東晉名士們那樣,新亭痛哭,慷慨激昂,從而寫出多少愛國詩篇,發揮憂國憂民之情愫。

從一些詩文字裏行間的偶爾透露,可窺見當時上封寺輪廓。上封寺在當時為一棟棟的板屋,已具備了一定的規模,寺內還建有一座令人流連的穹林閣。張栻在其《遊南嶽唱酬序》一文中敘述自方廣、高台至上封諸寺皆板屋。

板屋是用木板釘蓋以代替陶瓦作屋頂的磚木建築,它的好處是不會像瓦一樣被冰雪凍裂,而且木板不易導熱,又可以保溫。

這類建築在元朝仍然延續下去,像元代文學家,修過金、遼、宋三史的揭奚斯,就在他那首《登祝融峰贈星上人》詩裏說過:

朔風日夜相騰蹙,穀老崖堅鬆柏禿。

古來鐵瓦盡飄揚,山中至今猶板屋。

可見上封寺在宋末、元初曾一度使用過鐵瓦,因補充不易,且重量不夠,仍用木板。

直到明朝中期,鐵的冶煉得到較大發展,開始有了鑄造工場,鑄造的規模和工藝都有顯著變化和完善,信士們有可能捐資奉獻鐵瓦。於是上封寺變成了鐵瓦石牆,屹立峰頭,給人一種堅不可摧的感覺。

明嘉靖中期,上封寺又新建天王殿,信士羅枬還特地捐資鑄成鐵質四大天王立像,進行供奉。鐵鑄四大天王就屹立在殿側兩壁前,偉岸奇特,造型生動,金碧輝煌,威嚴逼真。

從康熙後期,才有了對上封寺的詳細誌述。據新編的《南嶽誌》記載:

清康熙中,湖南巡撫周召南邀請高僧異目來寺作方丈,大修寺舍,建成一座四進兩廊大佛寺。

這是上封寺曆史上的鼎盛時期之一。據1735年對當時南嶽僧寺163所中的29所的田畝進行勘查,上封寺有田448畝,其經濟實力居南嶽五大叢林之首。

清同治年間,曾賜過太子少保銜的湘鄉人曾國荃捐資白銀20000餘兩,重修上封寺,寺宇一新,曾國荃還有刻碑記載了這份功德。

之後,又增建了由上封寺登祝融峰的石板路,重修太陽泉引水石梘,親自書寫了黃離獅吼和震萃風雲兩幅橫額,鐫刻在避雨亭兩端。經過一番整頓和修建,寺貌全新,石垣鐵瓦,佛像莊嚴,殿堂肅穆,金碧輝煌。

號稱天下法源的南台寺也是在這個時期建造的,南台寺相傳為南朝梁天監年間創建,原是海印和尚修行的處所。在寺院後左邊的南山岩壁上,有一如台的大石。據說當年海印和尚常在這塊石上坐禪念經,所以寺名才定為了南台。

唐朝時,著名高僧希遷禪師,來到南嶽衡山受戒結庵於南台寺東大石上,時有稱為石頭和尚。與江西道一禪師名聞天下。石頭和尚圓寂後,諡無際大師,塔命為無相。弟子有道司、憔儼等人。

他們宣教弘法,創立了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三派,其中曹洞宗更為昌盛,形成南宗禪,成為中國佛教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主流。

南宋時,臨濟、曹洞二宗傳到日本。日本佛教界曹洞宗一直視南台寺為祖庭。故南台寺有天下法源之稱。

後來,日本曹洞宗法脈高僧梅曉和尚,自稱是石頭和尚第四十二代法孫,專程來南台寺。這時南台寺的重建工程正在進行,梅曉見屋基楚楚、磚牆厚實,規模宏大,十分高興。當即向淡雲和尚提出寺宇落成,願贈藏經一部,淡雲和尚表示樂意接受。

他回國後第四年,就率領日本佛徒數十人,親自護送到南台寺,並舉行了隆重的贈經儀式,留下了梅曉贈經的佳話。

出了南台寺,有一條小路通南嶽古鎮。途經一個大石坡,石坡間有石磴數百級。在岩石上,好像天梯架於岩壁上,故名天生磴。梯下懸崖峭壁,有掛著鐵鏈的石欄杆,山坡旁邊有一石,名叫金牛石,相傳上麵印有金牛足跡。

後來人們又在金牛壁刻上了一首詩,詩中寫道:

手招黃鶴來,腳踏金牛背。

塵世無人知,白雲久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