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上封寺不遠就是高台寺,高台寺地處秀麗的碧蘿峰下,寺院因建築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岩台處,所以叫高台寺。
高台寺始建年代已不可考,南宋乾道年間,朱熹、張式和林用中等人遊南嶽時,就與當時高台住持了信和尚有過交往,並題詩贈墨。
寺院後來被毀,直到1546年的明代嘉靖年間才由楚石和尚在廢址上重建。清乾隆年間,再由當時的向盛世募捐修葺。
高台寺為石牆青瓦建築。原來隻有3間平房,麵積約60平方米。寺門額上刻有高台古寺4字,下有佛祖法門家5個小楷字。左右楹聯是:
鬆陰匝地;佛法參天。
寺後是碧蘿峰,峰下有一眼泉水,叫觀音泉,流水經年不斷。
高台寺下麵便是巨石堆疊的觀音岩,周圍石壁上題刻甚多。岩頂的一塊巨石,刻有冠石和大鶴行窩的題留。
冠石兩字,大2尺餘,為行書,是1547年的重陽日所題寫的。吳郡張勉發所題大鶴行窩4字,是在重陽節由無錫山人高簡題刻的。他自詡為得道的仙鶴飛來南嶽,在這裏憩息。
觀音岩下是煙霞洞,洞中曾有千手觀音全身塑像,栩栩如生。洞前還有圓明洞、朱陵洞天、降龍岩等10餘處石刻。
高台寺下左側空坪上,還有一座八角形的花崗石砌的亭子,叫開雲亭。在開雲亭的下邊有一個半月形的水池,名叫月池。石亭的基壁上刻著一米大的行書月池兩字。亭側有多處石刻,其中誠真正平4字,遒勁有力。
南嶽祥光峰下藏經殿,始建於南北朝時期的567年,原名小般若禪林,後因明太祖朱元璋賜大藏經一部,存放寺中,故改名藏經殿。
藏經殿是一座琉璃瓦紅牆單簷翹角的古建築。廟宇別致嚴謹,樸素淡雅,就像被嵌鑲在含翠欲滴的叢林中一顆秀麗的明珠。
殿內安放金銅佛像,佛名毗廬遮那,純銅鍍金,體態優美,耀眼奪目;四壁油漆彩畫,技藝精湛,增添的雕刻,形象生動。
藏經殿的殿前有靈田,每當秋夜,飛光如燭,可以照見老林古殿的輪廓,疑似魯殿靈光,實際上是螢蟲聚舞,閃閃發光所致,人們又稱之為螢火蟲朝聖。
靈田前有梳妝台,相傳為明桂王的母親陳太妃梳妝的地方。附近還有釣魚台,傳說是六朝後主的妃子張麗華釣魚之所。
到南嶽遊覽的人,都要到祥光峰下藏經殿去看看那棵搖錢樹。每逢夏令時節,那金黃色的果實像一串串的古錢掛滿枝頭,逗人喜愛。
長搖錢樹的這個地方,在很多年前,是一片古老森林。這裏,住著一個姓鍾的樵夫,大家叫他鍾老倌,靠砍柴度日,一有空暇,就采些山藥幫助附近的窮兄弟治病。不論酷暑嚴寒,他每日都是摸黑15千米挑柴下山去賣,賣完柴又爬15千米山路,回到這深山老林。
有一天,他賣柴歸來,艱難地踏著百步雲梯往家走,實在難以支持了,便坐在路旁的石頭上歇腳。想想辛苦的過去,又想想淒涼的晚年,流著眼淚對天長歎:唉,叫我怎麼過下去啊!
不要著急,我來幫你了結這苦日子吧!
說話的是一位白發童顏的老人。這老人似乎很了解鍾老倌的身世,他安慰鍾老倌,從衣袖裏拿出一粒金黃色的種子說:回家後把這種子種下,今年可以發苗,明年會長成樹,後年就會開花結果。你有了這棵樹,就可以幸福地度過晚年了。
接著又說:在這樹發枝長葉的時候,不論天晴落雨都要灌七七四十九天的水,每天要灌七七四十九擔,每擔水要滲進七七四十九滴汗,在這樹開花的第一年,每朵花上要滴上你自己的一滴鮮血。
老人說完就突然不見了,隻有一粒黃燦燦的種子留在釧老倌手裏閃閃發光。
鍾老倌回家後,選了一塊最好的地方埋下種子。過不幾天,果然發出了芽。從此他每天起來就到苗子邊去看,賣柴打轉也先要到苗子邊轉轉才進屋吃飯。太陽大了給它遮陰,風雨大了給它搭棚,有害蟲傷它就給它捉蟲。鍾老倌對這棵苗子花的心血真不少。
第二年春天,祝融峰上杜鵑花盛開的時候,這苗子長得比杜鵑花還要高,風刮來杆子不彎,雨打來葉子不落。鍾老倌按照老人的囑咐,每天從山下挑來49擔水,每擔水撒下一大把汗,一共澆了49天。
第三年又是祝融峰上杜鵑盛開的時候,這樹比杜鵑花高出幾倍,開出了一串串淡黃色的花,花雖然沒有杜鵑的那麼大,可是它的清香散滿了整個山頭。
鍾老倌又把自己的鮮血滴在花上。這到底是棵什麼樹呢?鍾老倌並不知道,但他相信,送他樹種的老人不是凡人,這棵樹也一定不是棵平凡的樹。他希望這棵樹能給山裏的窮苦人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