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除對衡山原有宮觀如衡嶽觀等進行修葺外,又新建有一批宮觀,如黃庭觀、真君觀以及上清宮、元陽宮、洞靈宮、尋真觀、洞陽宮、洞門觀、紫蓋院、石室隱真岩等。
其中的黃庭觀在道教中最具名望,其原因主要是由於著名的女道士南嶽魏夫人在禮鬥壇白日飛升成仙。魏夫人名華存,字賢安,是東晉時期司徒劇陽文康公魏舒的女兒。她幼年時便熟讀莊老之書,篤意求神仙之術,發誓不嫁。
後來在父母的脅迫下,24歲時嫁給南陽劉幼彥,生二子,長名璞,次名瑕。據《南嶽誌》記中所錄的《南嶽魏夫人傳內傳》記載,婚後的華存夫人時常閑齋別寢,入室百日不出,每日念經修道。
傳說由於精誠所至,感動上天,4位仙君在同一天降臨到她家裏,授她《太上寶文》、《八素隱書》31卷和《黃庭經》。她得到經卷後,日夜誦讀,潛心修行。
丈夫死後,天下大亂,華存夫人攜帶二子渡江南行。爾後又與二子分開,與侍女麻姑於晉大興年間來到南嶽,在集賢峰下,結草舍居住,靜心修道,這就是黃庭觀的來由。
在她修行的16年中,傳說西王母曾約請她到朱陵山上一起吃靈瓜,還得到西王母所賜的《玉清隱書》4卷,時年八十,仍顏如少女。
83歲時,她閉目寢息,飲而不食,7天後,一天夜裏,被西王母派眾仙來迎接她升天。傳說,升天的第一天,有一群仙人駕著鶴車來到觀前的禮鬥壇相迎。
杜甫在《望嶽》詩中說:恭敬魏夫人,群仙夾翱翔,說的就是這件事。
魏華存升天後,被帝封為紫虛元君領上真司命南嶽夫人,與西王母共同管理天台山、緱山、王屋山、大霍山和南嶽衡山的神仙洞府。
傳說華存夫人升天以後,黃庭觀裏繼而升天成仙的也不乏其人。首先是她的侍女麻姑也列入天庭仙班,她的弟子女夷則成為花神,掌管天下名花。由於這些神話傳說,黃庭觀成為南嶽道教曆史上的神奇之地。
也正是從華存夫人開始,我國出現了女子修道的現象。黃庭觀開創了我國女道士修行的先例,故以魏夫人和黃庭觀在道教中的聲望極高。
觀宇占地一畝餘,共有三進。第一進為憩涼亭,正門的門額有石刻山不在高4字,亭南的門額刻有仙觀兩字。二進是過殿,門上刻黃庭觀3字,門聯是:
黃中通理成坤德;庭外升仙憶晉時
三進為正殿,現在已無神像。正殿前有石階17級,房屋重疊,四周古木參天。觀外右邊,有一塊一丈見方的石頭。
據說便是魏夫人白日飛升的地方,原是魏夫人拜天的禮鬥壇,後來人們叫它為飛石,上麵刻有飛仙石3個大字。石頭上方平坦如台,下方尖削,卻穩固地立在岩石上。
據說一個人無心用指頭輕輕點,它就微微抖動,倘若故意推它,眾人合力推撞,卻紋絲不動。傳說這是王母乘雲到此,一朵白雲落下變成的。
觀的周圍,怪石嶙峋,鬆楓叢生;觀前一片平疇,阡陌縱橫,觀約半裏外,有一水潭,水浪激石,聲傳空穀,這就是白龍潭。觀前的山腳下,就是龍潭水庫,水深澄碧。在晴天的時候,與天上白雲相輝映,便呈現出水天一色的景狀。
在道教繁榮發展的同時,衡山的佛教也競相發展,出現了佛、道兩教共同發展的局麵。
南嶽廟坐北朝南,後有赤帝峰,前有壽澗水,廟址呈長方形,總麵積達90000多平方米。它不僅是湖南規模最大的一座古建築物,也是我國南方最大的一座宮殿式古建築群。
南嶽廟始建於唐代初年,主體建築共分九進,依次為牌坊、古戲台、正川門、禦碑亭、嘉應門、禦書樓、正殿、寢宮及北後門。
正門叫欞星門,牌樓式建築,由花崗石砌成。左右各有東西便門。正門兩旁,有一對石獅子,姿態雄偉。門內翠柏挺立,綠草如茵,使人頓覺有清新幽靜之感。
二進為奎星閣,其上為戲台。台前橫額是:古往今來。台門兩邊有木雕蒼鬆、白鶴,顏色尚鮮豔。閣東有鍾亭,懸有大銅鍾一個,是元代鑄造,重4500千克。閣西有鼓亭,置有大鼓。
三進為城門式的三大洞門。正中叫正川門,左右為東西川門。正川門內有玲瓏別致的禦碑亭。亭內有清聖祖康熙四十七年為重修嶽廟而立的一個巨大的龜馱石碑,碑文係康熙的親筆。
四進為嘉應門,東西有角門,角門的部分鬥拱還保留著宋代建築的特色。門內先前有許多石碑,書法甚佳。
自嘉應門左右角門起到寢宮止,東西住房各有53間,幾十根紅柱相連,整齊壯觀。
第五進為禦書樓,畫棟雕梁,樓上有清代幾個皇帝寫的匾額和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