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湘南之秀——南嶽衡山(3)(3 / 3)

第六進為正殿。殿前是一塊大坪。正殿聳立在十七級的石階上,正中的石階嵌有漢白玉浮雕遊龍,形象生動,極為精美。

南嶽廟的正殿為重簷歇山頂建築,內外共有72根大石柱,象征南嶽72峰。整個殿頂,覆蓋著橙黃色的琉璃瓦,並飾有寶劍、大小蟠龍和八仙中的人物。

飛簷四角,垂有銅鈴。簷下窗欞、壁板,都雕刻著各種人物故事或花木鳥獸;後牆上繪有大幅雲龍、丹鳳。所有這些,色彩斑斕,鮮豔逼真。

大殿台階周圍,有麻石欄杆圍繞,柱頭上雕刻的獅子、麒麟、大象和駿馬,千姿百態,意趣橫生。欄杆中嵌有漢白玉雙麵浮雕144塊。這些浮雕上的人物以及動物和植物,有些是想象出來的,有些是真實的寫照,還有些是《山海經》中的事故,極其生動。

殿中原來設有嶽神座位。曆代皇帝對嶽神都加賜封號,如唐初封為司天霍王,開元間封為南嶽真君,宋代又加封為司天昭聖帝,等等。

整個大殿,顯得莊嚴肅穆,氣勢雄渾。七進為寢宮,宮內銅佛重5000千克,是明崇禎年間鑄造的。最後是北門,東為注生宮,西為轄神祠,出北門即可上山攀登祝融峰。

全廟周圍,都是紅牆圍砌,四角有角樓。角樓以內,東邊有觀8個,西邊有寺8個,以正殿為中心,連接樓閣亭台,紅牆黃瓦,構成了一組宮殿式的建築群。充分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在建築、雕刻和繪畫方麵卓越的藝術才能。

坐落在南嶽廟不遠的就是祝聖寺,是南嶽六大佛教叢林之一,以古老、寬敞和秀麗而著稱。

祝聖寺主體建築共有五進,分為天王殿、大雄寶殿、說法堂、方丈室、羅漢堂。該寺鼎盛時期,曾住有和尚上千人。寺中建築金碧輝煌,環境清幽雅致,閣樓台榭隨處可見,奇花異草點綴其間。

羅漢堂原有五百羅漢雕像,全部用青石鐫刻,嵌在左右牆壁上,活靈活現,是南嶽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後來隻存留下了五百羅漢像的拓本。

祝聖寺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據《南嶽總勝集》記載,夏朝的君王大禹在這裏修建清冷宮,把奉舜帝。唐朝時,高僧承遠在這裏創建佛教寺院,名彌陀台寺。承遠信奉的是佛教淨土宗,淨土宗又稱蓮宗,以稱念阿彌陀佛名號,求生西方極樂淨土為宗旨。

淨土宗認為,該宗有13位師祖,他們依次是慧遠、善導、承遠、法照、少康、延壽、省常、智旭、實賢、行微、實賢、際醒和印光。承遠被尊為淨土第三代祖師,他贏得這千秋聖名的功績主要是在南嶽弘傳淨土法門。

845年,唐武宗李炎,不嘉佛教,師事道士趙歸真,崇信道教,是時趙歸真受武宗寵信,時在武宗麵前排毀佛教,於是一時毀佛之事大興,將44600所佛寺毀壞,勒令26萬多僧尼還俗。世稱之為會昌之法難,又稱為第三武之厄。彌陀寺就一劫難中被毀廢。

五代十國時,馬殷據湖南稱楚王。適逢有掌誥夫人楊子瑩施錢,在彌陀寺舊基上重建寺院,馬殷名曰:報國寺。

至宋朝,趙氏朝廷再崇信佛教,法遠興啟。太平興國間太宗趙光義下詔,更寺名為勝業寺。宣和元年宋徽宗崇信道教,詔天下建神霄宮,地方官多以巨刹充替,勝業寺被改為神霄宮,設官提舉,後複為寺。

宣和年間,天台宗僧人法忠,遍訪名宿至衡湘,衡州給事官馮楫請住持祝聖寺,並支持法忠全麵維修寺宇,塑製佛像,清理廟產,景象煥然一新。

曆仕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的著名學家、教育家朱熹和哲學家、教育家張式暢遊南嶽時,曾遊憩勝業寺。

在元代的160餘年中,勝業寺進行過多次維修,並在寺周培植樹木,法運依然興旺。到了明代,勝業寺又進行過多次修繕。1635年,住持佛頂對寺宇、佛像又進行了一次大的修繕。

清初,祝聖寺再經修繕、重建,成為盛極一時的大寺院。1705年,湖南巡撫趙申喬,擬請康熙帝南巡,便大興土木,把這裏改建成一座宏大而華麗的行宮,後來康熙帝南巡未果,行宮封閉近10年。

至1713年,正逢康熙帝六旬大壽,大湖南北的諸憲台,齊聚南嶽建萬壽國醮,湖廣總督額倫特,湖南巡撫王之樞奏改行宮為祝聖寺,請頒《龍藏》,康熙帝頒賜《龍藏》全部,共735函,1669部,7838卷。

16年後,王國棟任湖南巡撫,又一次將行宮改祝聖寺的情況向朝廷呈送了奏折。雍正帝胤禎作了知道了朱批,並允肯祝聖寺名,祝聖寺名從此開始,是時勝業寺歸並祝聖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