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雲堂為少林寺碑石最集中處,在三門內甬路東側。廊內集中陳列有北齊以下碑石計124通,故亦稱碑廊。北齊《少林寺碑》、唐《大唐天後禦製詩書碑》、宋《麵壁之塔》、宋《第一山》,元《裕公碑》、元《淳拙才禪師道行碑》、明《少林禪師道公碑》等名碑,皆列其中,實為一座豐富的書法藝術寶庫,院內植竹千竿,殿閣掩映,為少林寺最幽靜怡人的地方。
碑林的盡頭是三大殿,即天王殿、大雄寶殿和藏經閣。
天王殿是一座三間重簷歇山頂殿堂,外麵有兩大金剛,內裏則是四大天王像,個個威武雄壯。
穿過天王殿,就來到了大雄寶殿。殿前有一棵相傳為六祖慧能親手種植的柏樹一棵,樹圍達4米多,傳說是六祖慧能回少林拜祖時,用缽盂將樹苗從廣東帶回,植於此地。
大雄寶殿創建於北宋宣年間,之後曆代多有修葺。殿門有磚雕對聯:
在西天二十八祖;過東土初開少林。
大雄寶殿內供奉著釋迦牟尼、阿彌陀佛、藥師佛的神像,屏牆後麵懸塑觀音像,兩側有十八羅漢侍立。殿內還供奉達摩像,及二祖慧可、三祖僧粲、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像。
大殿的東、北、西三壁上尚存人物彩繪23幅,內容為初祖達摩以下36位禪宗祖師。繪製年代約在明末,形象質樸古拙。
彩繪下麵的群肩石、大殿的12根簷柱、4根內柱,以及神龕須彌座的束腰部分都雕刻著精美的浮雕。內容有人物、動物、花卉和山水等,畫麵非常豐富,造型生動,構思巧妙,意境悠遠,刀法勁健,大都是北宋宣和七年大殿創建時所刻。
鍾樓、鼓樓坐落在大雄寶殿兩側,東為鍾樓、西為鼓樓,四層,高45米,巍峨雄偉,國內罕見。
穿過大雄寶殿就來到了藏經閣。藏經閣是寺僧藏經說法的場所,內貯元、明、清三代大藏經,及少林拳譜秘籍、明大藏經銅版,清《少林寺誌》木版,達摩麵壁影石等。
藏經閣東西兩壁經櫃上,貯《中華大藏經》、《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經》、《高麗大藏經》,及佛教、少林武術等典籍。
藏經閣的東南麵是禪房,是僧人參禪打坐的地方,對麵的西禪房,則是負責接待賓客的堂室。
過了藏經閣便來到方丈室。方丈室是少林寺方丈起居與理事的地方。相傳乾隆曾西渡洛水至少林寺,就宿於此,並賦詩一首:
明日瞻中嶽,今宵宿少林。
心依六禪靜,寺據萬山深。
樹古風留籟,地靈夕作陰。
應教半岩雨,發我夜窗吟。
方丈室內有銅質達摩像。東側放置的是彌勒佛銅像,牆上掛有佛門八大僧圖、達摩一葦渡江圖。
方丈室後即是達摩亭,這是一座單簷廡殿式建築,相傳是二祖慧可立候達摩、雪地斷臂之所。
達摩亭西側就是東配殿,殿內有阿彌陀佛的石像和達摩麵壁影石。
出了方丈室,就來到了千佛殿。千佛殿因殿內繪有大型壁畫五百羅漢而得名。又因殿內供奉毗盧佛,故又稱毗盧閣。神龕後麵北壁及東、西兩壁,繪五百羅漢朝毗盧大型壁畫。壁畫高7.5米,長42米,麵積320平方米,構圖嚴謹,形象生動,氣勢磅礴,世所罕見。
千佛殿殿內地麵上有48個腳坑,傳說是當年寺內武僧練武所遺。千佛寺的東側有白衣殿,西側有地藏殿,都十分壯觀。
出了少林寺,向西不遠處就是著名的塔林。塔林因塔散布如林,故稱塔林。塔林是少林寺曆代住持和有成就、有貢獻的僧人的墓群。按佛製,隻有名僧、高僧圓寂後,才設宮建塔,刻石紀誌,以昭功德,激勵後來。
塔內一般安放逝者的靈骨或生前衣缽。塔的形製層級,高低大小,除了各個曆史時期的風尚和具體情況,如戰爭時代,改朝換代等影響,還體現著逝者生前在佛教界的地位、成就和威望。
塔林內存有隋代以來各代墓塔共232座,其中隋代舍利塔1座,唐代塔1座,宋代塔2座,金代塔7座,元代塔43座,明代塔139座,清代塔10座,當代塔兩座,年代不清塔27座,另有殘塔和塔基35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