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塔的造型多姿多彩,按層級分,有單層和多層,最多層級為七級,即世稱七級浮屠,最高達15米;按平麵形狀分,有正方形、長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和圓形等;按型製分,有密簷式、堵波式和喇嘛式等。
塔林內的塔大多數是用磚石砌成,也有用整石鑿製而成。塔體上往往刻有精美的圖案和浮雕,塔銘內容更加豐富,每座塔正麵都有塔額,標誌塔主名號。
有的塔後還有塔銘,幾位有較大影響的高僧塔邊還專門樹立碑石,詳細記載塔主的生平事跡,嗣法傳承,以及立塔人,立塔年代等內容。因此,少林寺塔林,不僅是研究我國古代磚石建築,書法,雕刻的藝術寶庫,也是研究佛教史,少林寺史非常珍貴的資料。
除塔林外,少林寺院內及周圍還散布著自唐代以來墓塔17座,其中唐塔4座,五代塔一座,宋塔兩座,元塔一座,明塔兩座,清塔4座,年代不清塔3座,同樣具有很高的價值。其中法如塔建於唐大周永昌元年,塔室存碑,對早期禪宗史研究,價值更大。
從塔林北行約1000米,就到達初祖庵。初祖庵三麵臨壑,背連五乳峰,景色幽雅秀麗,是為紀念達摩麵壁而修建的。殿的簷柱、內柱、牆下雕石以及神台周圍都有精美的浮雕。大殿神龕內供著達摩祖師像。
從初祖庵出發,沿山路登上五乳峰,即可到達摩洞。達摩洞洞外有一座明代萬曆年間建造的石牌坊,洞內有摩及其弟子的石像4尊,傳說達摩曾在此麵壁10年,由於功夫深厚,他的身影形狀被印在山石上,留下了極富傳奇色彩的達摩影石。
從少林寺往西南方向登缽盂峰,峰頂有一座佛殿,這就是二祖庵。相傳禪宗二祖慧可,向菩提達摩學佛,斷臂得到衣缽真傳後,曾在此養傷。
殿前有四眼井,傳說是慧可所鑿。這四眼井相距甚近,但水味各異,名為卓錫井,當地人也稱苦、辣、酸、甜四眼井。
二祖庵內有千佛閣。千佛閣為明代初祖庵住持福元創建,內供達摩,並供觀音菩薩像。
千佛閣前有北宋靖康元年舍利石函一具,四麵有線刻畫,圖中天王怒目圓睜,或持劍,或執杵。仕女手托花果,姿態優美;鬼王披頭散發,凶相畢露。刀法流暢自如,堪為上品。
二祖庵庵院內尚有碑石40多通,其中著名的有宋黃庭堅《達摩頌碑》、宋蔡汴《達摩麵壁之庵》,明刻《達摩麵壁圖》等。
少林寺為千古名刹,遊人絡繹不絕,香火異常繁盛。
[旁注]
印璽即印章。古多作封發物件,把印蓋於封泥之上,作信驗。三代以前諸侯大夫之印通稱璽,秦始皇以後為王者獨用,以後曆代皇帝禦璽體形、文字各有變異,但絕大部分都為螭虎鈕。春秋戰國時期出現印的名稱,但不普及,秦印時期的官印通稱印。
米芾(1051年~1107年),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因他個性怪異,舉止癲狂,因而人稱米顛。徽宗詔為書畫學博士,人稱米南宮。米芾能詩文,擅書畫,精鑒別,書畫自成一家,創立了米點山水。集書畫家、鑒定家、收藏家於一身。他是宋四書家之一。
缽盂也叫缽釪,盛飯菜的食器,多用於佛教徒化緣之用,多為銅、鐵等材質,可在誦經時敲擊。設計很巧妙,肚大,口小,水等不容易灑出。一般高僧圓寂之前,會把自己用的袈裟和缽盂傳給得到自己真傳的弟子,這個就是成語衣缽相傳的由來。
浮雕是雕塑與繪畫結合的產物,采用壓縮的辦法來處理對象,靠透視等因素來表現三維空間,並隻供一麵或兩麵觀看。浮雕一般是附屬在另一平麵上的,因此在建築上使用更多,用具器物上也經常可以看到。浮雕的材料有石頭、木頭、象牙和金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