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天地之中——中嶽嵩山(7)(1 / 2)

大藏經是佛教經典的總集,簡稱為藏經,又稱為一切經。大藏經的內容包括經,即釋迦牟尼在世時的說教以及後來增入的少數佛教徒阿羅漢或菩薩的說教,律,釋迦牟尼為信徒製定必須遵守的儀軌規則,和論,關於佛教教理的闡述或解釋等三部分。

廡殿我國古代建築中的一種形式,一般廡殿建築屋麵有四大坡,前後坡屋麵相交形成一條正脊,兩山屋麵與前後屋麵相交形成四條垂脊,故廡殿又稱四阿殿、五脊殿。廡殿建築常用於宮殿、壇廟一類皇家建築,是中軸線上主要建築最常采取的形式,而其他官府、衙屬、商埠、民宅等,是絕不允許采用廡殿這種建築形式的。

阿彌陀佛又稱無量清淨佛、無量光佛、無量壽佛等,是佛教中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統稱為西方三聖。

觀音菩薩又作觀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光世音菩薩等,從字麵解釋就是觀察世間民眾的聲音的菩薩,是四大菩薩之一。觀音菩薩相貌端莊慈祥,手持淨瓶楊柳,具有無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間疾苦。當人們遇到災難時,隻要念其名號,便前往救度,所以稱觀世音。

[閱讀鏈接]

在少林寺西牆外不遠處就是甘露台。甘露台傳為少林寺創始人跋陀譯經處。當年跋陀與勒那、流支一起,在此共譯《十地經論》,天降甘露,因此得名。

唐顯慶年間,玄奘法師亦向往在此譯經,致書唐高宗,未果。台上有古柏兩棵,挺拔如鐵。台下東南隅,有古樹數棵,根出如虯如梁。

名揚天下的中嶽少林武學

少林寺是少林武術的發源地,由於其坐落嵩山的腹地少室山下的茂密叢林中,所以取名少林寺。少林寺首先是以佛禪之學立身,其次才是武道。二者之間,武術依附佛禪而生存,依靠佛禪發展而發展。

621年的春天,李世民以太尉、尚書令、陝東道益州道行台、雍州牧、左右武侯大將軍、使持節、涼州總管、上柱國、唐王等身份督軍與王世充作戰,進行建立唐王朝之前的統一戰爭。

農曆二月,王世充已經兵敗如山倒,但是因為竇建德率兵10餘萬增援,戰局暫時變得複雜起來。

當時的戰場主要在洛陽附近,在洛陽與少林寺之間有一個轘州,原稱柏穀塢,是隋文帝賜給少林寺的廟產,在寺西北25千米處,因其地勢險要,屬兵家必爭之地。

王世充將之據為己有,作為軍事要塞,讓侄子王仁則據守,自己擁兵與之不遠的洛陽,互相呼應支援,以抗拒唐軍。

農曆四月一天,少林寺的和尚聯合王仁則手下的轘州司馬趙孝宰,裏應外合,抓住了王仁則,將之送給了李世民的唐軍;3日後,李世民派官員至寺頒賞賜地40頃,水碾一具。

這就是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唐王李世民當了大唐皇帝之後,便封曇宗為大將軍,其他12個和尚因不願做官,各自雲遊四方去了。後來,唐朝廷便大力支持,使得少林寺發展極快,博得了天下第一名刹的美稱,少林功夫也從此美名遠揚。

唐會昌年間,武宗禁佛,少林寺大半被毀,直到唐末五代,寺院逐漸衰頹。宋代略有修葺。元皇慶元年,世祖命福裕和尚住持少林,封贈為大司空開府儀同三司,統領嵩山所有寺院。一時中外僧眾雲集,演武禮佛,僧眾常有2000人左右。

明代先後有8位皇子到寺內出家,屢次詔令大修,寺院規模有所發展。清代康熙、雍正、乾隆諸帝也很關心少林寺,或親書匾額,或巡遊寺宇。

少林寺自建寺以來,禪、武、醫舉世聞名,經久不衰,沉積了豐厚的曆史內涵和文化底蘊。

少林功夫是漢族武術中體係最龐大的門派,武功套路高達700種以上,又因以禪入武,習武修禪,又有武術禪之稱。

少林武術發源於嵩山少室山下叢林中的少林寺,少林寺因武藝高超,享譽海內外,少林一詞也成為漢族傳統武術的象征之一,七大門派即為少林、武當、昆侖、峨嵋、點蒼、華山、海南等派別,其中少林即位居第一門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