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5年,英國鋪設的第一條鐵路用的鋼軌,是一根連一根地焊接在一起的。這種鋼軌到了炎熱的夏天就受熱膨脹,會七歪八扭,左右彎曲,甚至還會朝上拱起;而到了天寒地凍的冬季,鋼軌受冷收縮,竟會凍裂成幾段。

金屬的熱脹冷縮,看來好象變化很小。但是積累起來,就不是一個小數目。用精密的儀器測定,鋼軌溫度每增減1℃,每一米鋼軌就伸縮00000118米。假如在一年氣溫變化中,鋼軌的溫度上下相差80℃,那麼對於1000公裏長的鐵路來說,就要增長1000000米×00000118×80=944米。

這樣,一條鐵路,原來平平整整鋪在枕木上,一旦長出那麼一大截來,長到哪裏去呢?隻能互相擠軋,結果就是上麵所說的:不是扭曲,就是拱起。

人們接受這個教訓以後,再不象過去那樣,把鋼軌一根緊接一根地焊在一起了,而是象我們通常看到的那樣,把每根鋼軌用魚尾板和螺栓連接起來,中間留有適當的軌縫,讓鋼軌有伸縮的餘地。每根鋼軌越長,需要的軌縫也就越大。

但是為了保證行車安全,軌縫不允許太大,一般不能超過11毫米。因此常見的鋼軌的長度一般為125米或25米。

軌縫雖然解決了鋼軌熱脹冷縮的問題,卻給列車的運行帶來了不少害處。由於軌縫的存在,使列車行駛時產生劇烈的震動,發出“咯噔咯噔”的噪聲,不僅影響旅客的休息,而且因為車輪和鋼軌的端部不斷衝擊,軌縫處就產生凹陷現象,使車輪和鋼軌的使用壽命大大降低,給養護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困難。據統計,養護一條鐵路,花在接頭上的費用要占養護線路全部費用的40%左右。就鋼軌破損來說,60%是發生在接頭處。因此,軌縫就成了鐵路上的一害,長期以來,許多人想方設法,想要改進鋼軌的接頭方法。

近年來,由於發明了把鋼軌強製鎖定在枕木上的彈性扣件和防爬設備,采用了特殊穩定的道床以後,出現了用長鋼軌鋪設成的無縫線路,使軌縫產生的危害得到了初步的解決。

無縫線路實際上也是有縫的。隻不過是把每根鋼軌的長度增加到125米或250米。把長鋼軌鋪放到工地上以後,又把幾根這樣的長軌焊接在一起,成為1公裏到2公裏長的軌線。再裝好特製的彈性扣件和防爬設備。顯而易見,無縫線路的接頭數目比普通線路的接頭數目大大減少;無縫線路1公裏或2公裏才有一個接頭,而普通線路每公裏差不多要有80個接頭。自然,旅客聽到的“咯噔”聲也大為減少,甚至已經忽略不注意。

材料熱脹冷縮的特點,雖然有時給我們帶來麻煩,但是,隻要我們掌握了它的規律,還是能替我們服務的。例如機器的轉軸在轉動部分磨損較快,如果把整根軸換掉又太可惜,有時采用套的辦法。在套在時候,就是根據金屬熱脹冷縮的原理,把套上去的軸套孔比軸做得小一些,讓它燒熱脹後套上去,冷卻以後就能緊緊地包在軸上,永遠不會脫掉。相反,在架設高壓線或是其他架空線的時候,都要保持電線有一定的弧形下垂,絕對不能拉得很緊,否則,在低溫時,就會繃斷。

走馬燈

空氣具有這樣一個特性:當它受了熱以後,體積就會膨脹,因而身體變輕(也就是比重變小)向上升;受了冷呢,就會收縮變重而向下沉。

走馬燈能夠自動不停地轉動,就是利用空氣的這種特性。

我們不妨來研究一下走馬燈的構造:走馬燈最主要的部分,就是會自動旋轉的部分,它的構造是怎樣的呢?這往往是一隻用半透明薄紙糊成的圓筒形成的紙屏,表麵畫著彩色的圖畫。圓筒的內部同普通的燈籠一樣點著一支蠟燭。所不同的是這隻圓筒裝在燈架上一根可以轉動的軸上,圓筒底部漏空可以通風,圓筒頂上裝有一隻紙做的風車。

粗粗一看,燈中間點著的這根蠟燭,它的作用似乎隻是照亮那隻會轉動的圓筒形的紙屏,使人們能看到上麵的圖畫而已。其實,除了這一點以外,它在這盞燈中間還起著一個重要的作用,它就是使這隻走馬燈轉動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