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空中的意外發現
1901年,英國的幾位物理學家發現,在附近沒有放置放射性物質的情況下,放在實驗室裏的幾台帶電的驗電器,時間稍長自己也能夠偷偷地把電荷放掉。最初,他們以為這是儀器的絕緣出了問題,沒有在意。後來發覺,無論怎樣改善儀器的絕緣性能,也消除不了這種漏電現象。這使他們感到驚詫。為了查清驗電器漏電的原因,他們把驗電器裝在密封的鉛盒子裏屏蔽起來,以減少外界對它的影響和幹擾。但仍未能得到根本的消除。這時,他們敏銳地認識到,驗電器的漏電,一定是有某種穿透性很強的射線,穿過室內引起空氣電離造成的。此後多方麵的觀測發現,不僅僅是在實驗室內,而且靠近地麵的整個大氣層都處於微弱的電離狀態之中,這表明,引起空氣電離的射線是無所不在的。當時,對這種射線的來源有一種解釋,認為它是由散布在地殼中的微量的天然放射性元素發射出來的。這種說法對不對呢?
這個問題引起了瑞士物理學家高凱耳的深思。他想,如果這種說法正確的話,那麼,這種來自地殼內的射線的強度,就應當隨著離開地麵高度的增加而減弱,而在射線達不到的高度上,空氣就應當不再是電離的——可以設想,帶到這樣高度以上的高空中的驗電器,將會完全停止放電。為了證實這一點,1909年,他帶著驗電器親自去高空做了一次實驗,氣球在一千米的高度內升高時,高凱耳看到驗電器放電的速度逐漸減慢下來了,不過還不是預料中的完全停止了放電的那種情況。氣球繼續在上升,兩千米、三千米……氣球越升越高,可是驗電器呢?不僅一直沒有停下放電的“步伐”,放電速度反而越來越快了!
高凱耳這次實驗的結果是如此令人不解和出乎意料,致使有關這次實驗的報導,受到同行們的懷疑。為了弄清事實的真相,許多科學家決心重複高凱耳的實驗。從1911~1919年近十年的時間內,奧地利物理學家赫斯和德國物理學家科爾霍斯特等人,先後用氣球升到更高的空中進行了探測實驗。結果發現,氣球升得越高,空氣電離越厲害,比如,在5000米的高空,空氣的電離量比地麵大兩倍,而在9200米的高空,空氣的電離量竟比地麵大十倍!
這幾位科學家在高空中進行的實地觀測表明,引起空氣電離的射線決不會來自地下,而隻能來源於“天外”。進一步的觀測還表明,這種天外飛來的射線,與太陽、月亮、行星或天河的位置無關,而是發源於整個宇宙空間。因此,科學家就稱它為宇宙射線。
米格倫疑案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荷蘭三流畫家米格倫,因將17世紀荷蘭著名畫家弗美爾的畫賣給德國而被捕入獄。米格倫爭辯說他賣出的弗美爾的名畫都是他自己仿造的。為了證實自己的仿造能力,他開始在獄中複製費美爾的一幅油畫。但是,當他將完成仿造工作時,傳來他即將被判犯有通敵罪的消息,於是就失望地放棄了使仿製品能以假亂真的最後一道“老化”工作。不久,米格倫因心髒病發作死於獄中。米格倫死後,這樁疑案並未了結,流傳在世界各地的弗美爾的名畫一下子陷進了真假難分的境地,藝術界要求對此作出全麵的科學分析。
1968年,美國科學家用測量天然α放射性衰變確定文物年代的新技術,終於使積壓了二十多年的米格倫疑案得以揭曉。油畫繪製時總是用礦物顏料,其中鉛是重要組成部分。在自然界裏鉛有幾種同位素,其中最普通的是鉛210,它的半衰期隻有22年,即每經過22年它的數量就會減少為原先的一半,如果得不到任何補充,它就會衰變完。不過,鉛210是由它的“母親”鐳226衰變(半衰期為1620年)而來。當鉛210還處於自然的礦石狀態時,它總是與其他礦物混雜在一起。由於長期得到鐳226的補充,使它們能達到放射平衡,即單位時間內鐳226衰變成鉛210的數量,等於鉛210衰變掉的數量。所以自然礦物中鉛210的濃度(即含量)將維持不變。
鉛一旦從礦物中提煉出來製成顏料後,這種平衡就被破壞。鉛在化學分離過程中不可能變得很純,含鉛的顏料中難免帶有少量殘存的鐳。但鉛和鐳在顏料中含量相差很多,就說明這種顏料是近年來配製的。由於鐳226的半衰期很長,在短時期內鐳226的衰變物很少,鉛210得不到鐳226的足夠補充,在一段時期內鉛210衰變掉較多,但其含量仍然多於鐳226。經過相當長的時間(200~300年),這種鉛-鐳的平衡關係才能重新形成。因此,如果我們知道這種顏料中鉛和鐳的含量差不多,就說明這幅畫的年代久遠。
美國科學家就是利用顏料中的鉛-鐳的這種平衡關係來判斷畫的真偽。如果鉛-鐳含量相差懸殊,說明這畫是近年來製作,肯定是贗品,如果鉛-鐳含量基本相等,說明這畫的創作年代距今有200年以上了,它是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