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冬天

20世紀70年代的若幹研究斷定,平流層中防止生物受太陽有害紫外線輻射的臭氧層,可能被核爆炸所產生的大量氧化氮耗盡。

進一步的研究還推測,核爆炸所產生的大量塵埃漏進大氣,可能阻斷太陽光照射地球表麵,導致空氣的暫時冷卻,似乎是到了冬天。

1983年一項規模龐大的TTAPS研究(以發起人特科、圖恩、阿克曼、波拉克和薩根等姓氏的首字母命名),對核毀壞城市的因素加以考慮,並創造了“核冬天”這個術語,其有關核戰爭環境效應的先兆性假說,受到美國、蘇聯科學界的重視並對之作了深入的研究。

根據該假說,核彈頭爆炸產生的無數巨大火球為形成核冬天的基本原因。這些火球會引燃無法控製的大火(火風暴),這些大火所揚起的巨大煙塵柱升到高處漂流數周,數億噸煙和煙灰被強勁的西風吹走,最後,在北緯30°~60°間形成環繞北半球的黑雲,它們遮住陽光,結果使地麵溫度驟降11°~22°,這樣,黑暗、寒冷與高輻射結合起來,將阻礙植物的光合作用而毀滅地球上的動物、植物,由此引起的饑荒、無衣、無住和疾病,導致大量死亡而使地球人口劇減。

啤酒瓶的啟示

美國物理學家格拉塞在開啤酒瓶時,注意到酒瓶玻璃上一些粗糙突起處的周圍特別容易產生氣泡,在對這個現象的深入研究中,他發現在過熱的液體中,如果存在帶電離子,它周圍的液體將氣化,在粒子經過的路上將顯示出一串看得見的氣泡,這就是粒子的徑跡。守候在旁邊的照相機及時拍下這曇花一現的情景,那就記錄了粒子運動的軌跡。他的這一想法導致發明氣泡室。

基本粒子實驗用的氣泡室裏裝的當然不是啤酒,而是零下二百多攝氏度的液態氫、重水或氮。通常作研究時,需要在氣泡室中放進由被研究物質製成的靶。但是,在研究質子或中子的性質時,氣泡室內的液態氫或重水既是一種顯示的介質,又是一種很理想的靶。因為前者的原子核是一個質子,後者的原子核則由一個質子和一個中子組成。這是氣泡室最受人歡迎的地方。

為了實現液體的過熱狀態,人們利用機械係統移動活塞,從而使氣泡室內的壓強突然降低,幾毫秒之後它又恢複到正常狀態。

氣泡室對外來的帶電粒子是敏感的,就在幾毫秒的短暫的瞬時,由加速器所產生的粒子恰好準點到來(即加速器與氣泡室“同步”),這時,氣泡室用閃光燈照明,並和立體照相設備自動攝影記錄。在拍得的照片上,我們能夠清楚地看到粒子的產生和湮滅過程。不過,真要發現一張有價值的照片也不是件輕鬆的工作,因為世界各國的大型氣泡室每年攝製的照片有幾千萬張,圖像識別及數值分析的工作相當複雜,一般都用計算機來處理。

考古學家的“時鍾”

1958年,在我國的古老地層中發現一顆古代蓮子。經考古學家采用“碳14方法”測定,它已有1000多年的曆史。後來,經過北京植物專家的精心培育,這顆古蓮子竟然萌發新芽,並開花結果。這件事在考古界引起轟動,並引起了人們對“碳14方法”測定古代植物年齡的興趣。

植物的呼吸循環是吸進二氧化碳,呼出氧氣。大氣二氧化碳中的碳主要是碳12。但也有極少量(大約隻有碳12含量的1萬億分之12)的碳14。這是一種放射性同位素,它的半衰期為5570年,也就是說每過5570年碳14的原子總數的一半,衰變成其他原子。

除了具有放射性外,碳14的各種物理或化學性質同碳12沒有任何不同。由於植物不斷吸進二氧化碳,因此,植物的體內部存在極微量的碳14。當然,由於碳14的不斷衰變,會使它在植物中的含量不斷減少。但是,植物在同大氣交換二氧化碳過程中,又會不斷地把碳14補充進來。理論計算指出,在地球上這樣的過程隻要持續幾萬年以上,就會達到動態平衡,從而使植物中碳14的含量保持恒定。

但是,某種植物一但中止了與大氣的二氧化碳的交換,例如,某種植物死亡了,則其中的碳14的含量會因為“入不敷出”而減少。交換中止的時間越久,則該植物中的碳14含量就越少。這樣,人們隻要測量這種植物中碳14和碳12的含量之比,再同測量時空氣中的碳14的含量進行比較,就可以算出該植物生存的年代。這就是用“碳14方法”測定植物年代的基本道理。

考古工作者應用這種方法解決了許多考古中未能解決的難題。

例如,在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遺址——西安半坡遺址中,發現了大量古代小米,經測定知道它們的存在距今已有6500年。這說明六千多年前,中國就有了相當發達的農業。又例如,據曆史記載,公元79年由於著名的維蘇威火山爆發,意大利龐培城被“活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