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4月12日,正好是加加林首次進入太空20周年紀念日。在這一天,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發射升空,它曆時54小時23分,繞地球36圈兒,在加利福尼亞州的愛德華茲空軍基地降落。大約有100萬人觀看了這次發射,包括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和首次登月的阿姆斯特朗。
1981年11月12~14日,哥倫比亞號進行了第二次軌道飛行。它在太空進行了地球礦藏探測、太空汙染測量、植物生長等科學實驗活動。
1992年6月25日至7月9日,在航天飛機第48次飛行中,哥倫比亞號創下了航天飛機飛行14天的紀錄,首次達到了設計的最長時間指標。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真是“永葆青春”。
航天飛行已開始帶領我們去探索茫茫的宇宙,幫助我們去揭開宇宙新的奧秘,無邊無際的宇宙空間正等待著我們人類去遨遊!
電磁波與軍用航天器
1957年,前蘇聯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動搖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居於霸主地位的美國在科技領域中的領先地位。此後,前蘇聯又首次發射了載人宇宙飛船,實現了宇宙飛船在太空對接,登上了月球等等。眾所周知,美國對此是持敵對的態度。為了維護其霸主地位,繼續稱霸世界,美國和前蘇聯在宇宙空間展開了激烈的競爭。時至今日,雖然前蘇聯已經解體,但是多元化的世界仍然動蕩不安。各國軍用航天器在太空這個更為廣闊的“戰場”上,進行著更為激烈的較量,太空爭奪戰時刻都在進行著。
那麼,到底什麼是軍用航天器呢?軍用航天器是指在地球大氣層以外,沿一定軌道運行,應用於軍事領域的各類飛行器的總稱。其中,包括各種類型的軍用衛星、航天飛機、航天站等。此外還有環繞月球和在行星際空間運行的航天器材,如月球探測器、月球載人飛船和其他行星際探測器等。
軍用航天器大多數以一種像圓一樣的軌道繞著地球飛行,不過它距離地球的遠近隨其具體任務的不同而不同。例如,軍用偵察衛星要求低軌道運行;而軍用通信衛星則要求高軌道運行,這樣就保證有較大麵積的通信覆蓋麵積。
隨著軍用航天器的出現和使用,太空也成了戰場,美國和前蘇聯都配備了太空部隊。電視裏看到的《星球大戰》將不再是科幻動畫片,不久將成為現實。
當前,搜集軍事情報的手段十分多,其中應用最廣泛的要算是軍用偵察衛星了。據統計,在人類發射的全部衛星中,軍用衛星大約占2/3以上;而軍用偵察衛星又占軍用衛星的2/3以上。
為什麼軍用偵察衛星如此受到人們的重視呢?這主要有三個方麵的原因:第一,軍用偵察衛星受到的地球引力就可作為它環繞地球運轉的向心力,無需其他能源,這是一般偵察儀器所不能比擬的;第二,軍用偵察衛星運行速度快,若按79千米/秒的第一宇宙速度計算,它的速度是火車的幾百倍,是現代超音速飛機的20倍,一個半小時就可以繞地球運行半圈;第三,軍用偵察衛星居高臨下,偵察範圍廣,在同樣的視角下,衛星所觀察到的地麵麵積是飛機的幾萬倍。此外還有,衛星的運行高山擋不住,大海隔不斷,風雨無阻,又無超越國界等問題。
軍用偵察衛星大體上可分為五類:照相偵察衛星,電子偵察衛星,導彈預警衛星,海洋監視衛星和核爆炸探測衛星。
照相偵察衛星發展最早,數量也最多,技術也最為成熟。照相偵察衛星是以可見光照相機和紅外照相機作為遙感的手段。可見光照相機的分辨率高;紅外照相機可揭露偽裝,照相真實。此外,還有便於識別目標的多光譜照相係統和不受天氣影響的微波照相係統。利用衛星對我國全境照幗,隻需拍500多張照,用幾天時間就行了;若用高空飛機對我國全境照相,需要拍100多萬張照片,得花費10年時間。由此可見,通過電磁波手段利用照相衛星進行偵察具有很大的優越性。它的缺點是隻能沿預定的軌道飛行,難行根據需要改變運行路徑去跟蹤目標,因此獲得的情報是不連續的,照片回收技術也比較複雜。
電子偵察衛星是利用電磁波信號進行偵察,衛星上裝有偵察接收機和磁帶記錄器。衛星飛經目標上空時,將各種頻率的無線電電磁信號記錄在磁帶上,當衛星飛行自己一方上空時,回收磁帶將信息傳回地麵。這種衛星可以偵察敵方防空和反彈道導彈雷達的位置、使用的頻率等性能參數,從而為自己一方的戰略轟炸機和彈道導彈的突防和實施電子幹擾提供依據。電子偵察衛星還可以探測敵方軍用電台的位置,竊聽其通信。電子偵察衛星的缺點是:地麵無信號時,它就無法偵察敵情;地麵的雷達電台或電子信號過多時,又難以識別有用的信號,因而易受假信號的欺騙和幹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