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兩家誰說的對呢?下麵的情況可以幫助我們進行判斷。
南聯盟堅持說打下上百架北約的飛機,但隻公開播放了被擊落的F-117A隱形戰鬥機的殘骸錄像。對此,南聯盟領導人解釋說,由於南聯盟境內地形複雜、條件有限,許多被擊落的飛機無法錄像,但南軍清楚地從雷達屏幕上看到許多北約飛機被擊落。
而美國在國防部拿出的一份絕密報告中指出,在南聯盟境內的科索沃戰爭期間,美國成功地用假目標迷惑了南聯盟防空部隊的雷達識別係統。計算機作為一種新式武器首次被投入戰鬥,並成功地欺騙了南聯盟的雷達和防空導彈。研究發現,南聯盟發射的導彈大多命中了目標,但這些“目標”
都是假目標,原因在於美國的電子專家侵入了南聯盟防空體係的計算機係統。當南聯盟軍官在雷達屏幕上發現有敵機目標時,天空中事實上卻什麼也沒有。除了幾架無人駕駛機之外,南聯盟實際上隻打下2架美國戰機,一架是F-117A隱形戰鬥機,一架是F-16戰鬥機。在美軍共出動的35000架次飛機中,被打下來的飛機隻有這2架。
美國的戰略學家們將這種新型作戰模式的出現視為“一次軍事革命”,並認為,隨著這一革命的深入發展,戰爭將可能不再依靠使用炸藥和炸彈來決定勝負。目前,這種新型的“計算機戰爭”的各項準備工作正在迅速進行,而這些工作的進行主要取決於計算機的硬件和軟件的發展水平。專門研究這種“計算機戰爭”的美國中央情報局和國家安全局,都得到美軍各兵種和聯邦調查局的大力支持,幾年前,還沒有人認真對待這種新型的“計算機戰爭”,但是現在美國有成千上萬的專家在研製數據武器、受到信息攻擊後的早期預警係統以及防禦係統。美國從事軍事秘密情報報道的記者約翰·亞當斯在其最新出版的新書《下一次世界大戰》中明確提出:下一場世界大戰將是“計算機戰爭”。這種新型的戰爭主要標誌是“計算機成為武器”和“戰場無處不在”。
亞當斯在他的書中還披露:作為當今世界上惟一的軍事超級大國,美國經常通過模擬演習和軍事演習來檢測信息戰的威力,企圖在未來的“計算機戰爭”中;掌握主動權。美國的這些做法,早已引起了各國軍事專家們的密切關注。
電磁波與航天
一提起航天,人們就自然而然地想到那個遙遠的神秘莫測的星空。其實,星空並不神秘,這個遠離人間的未知世界,已逐漸開始被人類所認識。無論是古代的神話傳說、近代的科學幻想,還是現代的科學探索,無一例外地總是以人為主題的。由於載人到太空中飛行最能激發人們的想像,也最能體現人類的智慧和奮鬥精神,因此在20世紀初,眾多火箭先驅者都將載人太空飛行作為最終的努力方向。就是在戰爭年代,不少專家們還在探討載人登月這個新的課題。
到了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運載火箭有了發展,人造衛星飛上了天,高空生物實驗取得了成功,這就促使載人航天技術很快發展成熟。
第一個宇宙飛船是前蘇聯研製成功的“東方1號”。它由兩部分組成,上端是球形乘員艙,乘員艙外部有兩根遙控天線和頂端安裝的通信天線,通信天線下端是一個小型通信屯子設備艙。乘員艙側旁有一個觀察窗和一個彈射窗,內部除裝有生命保障物品及食物外,還有一台電視攝像機,一個光學定向裝置,一個宇航員觀察裝置和宇航員應答裝置。宇航員按照設計一直躺在彈射座椅上,生命保障係統可供宇航員生存10晝夜。“東方號”飛船下端是儀器艙。緊靠宇航員艙外有18個球形的高壓氮氣和氧氣瓶,用以為宇航員提供類似地麵的大氣環境。飛船的回收工作具有一定的冒險性,為了使第一個前蘇聯載人飛船的宇航員能返回到前蘇聯領土上,最後決定不回收艙體,隻回收宇航員,即在返回艙離地麵1萬米左右時,連同座椅一道彈射出去,並用降落傘將宇航員收回。
1961年4月12日,莫斯科時間上午9時零7分,一枚“東方號”運載火箭將加加林乘坐的載人飛船“東方1號”發射升空。這是人類第一次在太空中飛行,標誌著航天技術進入了二個新階段。顯然由於著陸過程比較複雜,最後宇航員加加林的落地點與預計點相差甚遠,但這次成功的飛行仍然具有極其偉大的意義。它實現了人類千萬年以來登天飛行的理想,把20世紀初偉大的航天先驅者的夢想變成了現實,是人類探索宇宙秘密的新的起點。
從1973年開始,美國航天飛機的研製工作開始全麵鋪開。1979年3月21日,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完成裝配,由波音747空運到肯尼迪航天中心。但由於出現了故障,沒有能按時發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