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藥物藥品(2 / 2)

19世紀80年代,法國科學家巴斯德首先發明了用減弱了毒力的細菌來預防某些疾病的方法。法國微生物學家卡默德和介蘭從中受到啟發,他們密切合作,共同進行試驗,希望能製造出一種預防結核病的疫苗來。但是,結核病是那樣的頑固和可惡:應用殺死了的結核菌做疫苗,接種在人身上後並不能產生有效的抵抗力,而應用活的結核菌疫苗卻會使接種人患上可怕的結核病。

1907年,卡默德和介蘭開始培養一株從患結核病牛的乳汁內分離出來的致病力甚強的結核菌。他們將該菌培養於含有牛膽汁的馬鈴薯培養基中,每隔3周移種一次。在培養移種過程中,他們用動物進行了200多次試驗,整整耗費了13年的光陰,願望終於實現了:他們製成了滅毒的活結核菌。

1921年,滅毒的活結核菌苗首次被應用於人類。它不僅不會使人引起可怕的結核病,反而使人體對結核菌產生出抵抗力。

為了紀念這兩位為疫苗付出了艱苦勞動的科學家卡默德和介蘭,人們把這種疫苗叫做“卡介苗”。直到今天,卡介苗在結核病的防治工作中,依然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雲南白藥的由來

20歲時,雲南江川人曲煥章在家鄉獨立行醫。滇南地勢險惡,常有人被猛獸傷害,於是他開始了止血活絡、接骨生肌的藥物研究。在一位百歲老人的指引下,他找到一種專治刀槍傷口的草藥,這種草藥開著白花,生長在懸崖之上。

一次,曲煥章看到一隻動物用草根莖和上黏土,替自己的斷腿“敷石膏”。動物自我醫療的本領,啟發曲煥章有意識地探索這方麵的奧秘。一天,曲煥章碰到一條碗口粗的大蛇橫在路旁,便拔刀劈斷蛇尾。斷蛇翻滾一陣後,便向路旁深草中滑去。他緊隨觀察,斷蛇在河道亂石中停下,吞食一種不知名的野草後,又返回受傷的地方,將身體兩個斷麵碰合在一起輕輕蠕動,幾個小時後,蛇身蛇尾居然接上了。曲煥章欣喜若狂,立即采集了這種有接骨效能的植物。

又有一次,曲煥章冒著生命危險與猛虎搏鬥,用匕首刺傷了猛虎。猛虎帶著匕首逃走了。為了探明傷虎能否自愈,他跋涉三天找到了虎穴,發現了老虎正在咀嚼一種野生植物——他要尋找的刀傷藥。

經過10年研究,1908年,曲煥章30歲時,正式配製出“曲煥章白藥”——

雲南白藥。

“阿司匹林”的由來

早在2000多年前,西方醫學的奠基人、古希臘傑出的醫學家希波克拉底就在他的著作中記載,咀嚼柳樹皮可以治療分娩疼痛和產後發熱;古羅馬的醫生也常用楊樹皮浸出的液體治療坐骨神經痛;美洲的印第安人用喝柳樹皮泡製的茶退燒,證明很見成效……這一切都提示人們:在楊柳科植物的樹皮中含有一種退熱止痛的成分。如果能把這種成分提取出來,無疑將為人類找到一種維護健康、抵抗病痛的良藥。

1800年,科學家們從楊柳科植物的樹皮浸出的液體中,提取出一種溶於水的酸性鹽類,取名為水楊酸鹽類,實驗證明它有退熱止痛的作用。

1853年,德國化學家傑爾赫通過用幹燥的苯酚鈉和二氧化碳反應,再用硫酸處理,首次合成了水楊酸鹽類的前身——純水楊酸。純水楊酸雖然有退熱止痛作用,但毒性較大,對胃有強烈的刺激,而且味道也令人討厭,所以很難在醫療中應用。

1893年,德國化學家霍夫曼為了解除自己因患風濕病所致的痛苦,在傑爾赫研究的基礎上,尋找解除純水楊酸毒性的辦法。他讓純水楊酸進一步和醋酐反應,生成了乙酰水楊酸,又稱醋柳酸。醋柳酸既保持了純水楊酸的退熱止痛作用,又大大降低了純水楊酸的毒性和副作用。霍夫曼終於為自己找到了一種解除病痛的良藥,也為醫藥治療學的發展做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新合成的乙酰水楊酸(醋柳酸)就是阿司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