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給人高尚的情操
“厚德載物,上善若水”,這是中華美德的高度概括,是曆來仁人誌士崇尚的最高道德境界。
“厚德載物”出自《易經》,原文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德”就是幫助別人不要求回報,如果你幫助了很多人且不求回報,那你的德就厚了,就有資格承受“德高望重”的美譽。它所展示的是中華民族胸懷寬廣、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
“上善若水”語出《老子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道”是老子哲學的核心,是天地萬物遵循的自然法則,“幾”是“非常接近、達到、合符”的意思,“幾於道”就是“達到、符合自然法則”。翻譯成白話文的意思是:最美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應像水一樣。水滋養萬物、造福萬物卻與世無爭;水總是處於人們所不願處的地方潔身自好,故達到美好境界,符合自然法則。
“厚德載物,上善若水”,兩句話聯係起來的意思是:最美好的品格,最高尚的情操,應像水一樣,以寬廣深厚的胸懷,好的品行來承載萬物,包容萬物,滋養萬物,造福萬物。它所展現的是柔中帶剛,堅不可摧的強大生命力,漸漸地鑄就了中國魂,讓中華民族傲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這是儒雅文人的座右銘。我們暫不談“仁者樂山”,隻簡要地說“智者樂水”。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篇》)。“智”就是聰明智慧,智者就是有高的智慧和修養的人。朱熹認為“智者達於事理而周流不滯,有似於水,故樂水”,水是流通不滯的,遇方則方,遇圓則圓,與智者的處世哲學相似,同時水川流不息,無時不動,人的修養也要時時而行。人從水中學了很多東西,效法水的特性,成為為人處世的準則,這是水對人類社會作出的巨大貢獻。
孔子是我國也是世界最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其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是深遠的,目前,中國在國外開設了眾多孔子學校,孔子對水有更深刻的認識。
孔子喜歡看水,他的弟子子貢不解,問孔子為什麼見到大水必看,孔子認真地回答說:因它常流不息,能滋養一切生物,好像有德;流必向下,不倒流,或方或長,遵循自然規律,好像有義;浩大無盡,好像有道;流向幾百丈山澗毫無畏懼,好像有勇;安放沒有高低不平,好像守法度;量見多少,不用削刮(不會隱瞞正確的觀點,違心地趨附別人),好像正直;無孔不入,好像明察;發源必自西,歸宿必向東,好像立誌;取出取入,萬物就此洗滌潔淨,又好像善於變化。水有這些好德行,所以君子遇水必觀。
在孔子的眼中,大水並不是一個自然物質,而是集道、德、義、勇、法、正、善、誌等一身的具有特殊品質的典範,他將水的稱頌上升到倫理的角度,充滿了活力和靈性,給人深刻的啟迪,賦予水更深的文化內涵,可以說,孔子是認識水最為深刻的哲學家。
老子對水也有深刻的認識,“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老子》第七十八章)。天下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柔弱的了,但是柔能克剛,水滴石穿,你不能不驚異於小小水滴強大力量。水的柔弱性正是水的長處,可以說是綿裏藏針,它能戰勝比它強硬萬倍的東西,蘊藏著剛強。道家把水的這一特性當作理想的人格和處世原則。水的柔弱、清明、平靜與“虛靜、恬淡、寂寞、無為”人生理想遙相呼應,有人說老子的哲學是“水性哲學”,是很有道理的。
水滋養了文學
水是什麼,是眾多文學作品的靈魂,是不可缺少的血脈,滋潤了文明的繁榮發展。
水是什麼,水是情,是愛情、友情、悲情,是喜、怒、哀、樂的熔爐。
水是什麼,水是一種精神,是勇往直前的勇士。
水是載體,承載了世界的酸甜苦辣的情思。
李白、杜甫、白居易是我國唐代最偉大的詩人,水的滋養使他們的作品熠熠發光。李白的詩浪漫、豪放、雄奇,極富想象力和感染力,杜甫世稱“詩聖”,是現實主義詩派的巨擘,韻律嚴謹,眾體兼備。根據馮守均、林哲的統計,李白創作的近1000首詩中,共出現“水”字470餘處,幾乎2.5首詩就出現1次;杜甫所作1400餘首詩中,“水”字共出現390處,平均每3首多就出現1次;白居易所作2900餘首詩中,共出現“水”760處,約4首詩中出現1次。《詩經》是我國最偉大的作品,首篇“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家喻戶曉,據楊帆不完全統計,《詩經·風》中涉及對水的描寫有34篇,其中愛情詩則有18篇,占據了一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