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元明清三代建都北京以後,北方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但當時的經濟中心卻在南方,為了國家的安全和經濟的發展,建立南北方的便捷的大通道,開鑿北京直達杭州的運河航線成為當務之急。京杭大運河是跨越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水係的南北大運河,長達1800km,是世界上最長的一條人工運河,是世界水利史上的一項傑作,建成之後長達500年間是我國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在國家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方麵發揮了重大作用。
“刑”、“法”起源於水
遵紀守法是公民的基本準則,違法將受到追究。但你知道嗎,水與法律有密切的關係,這不是泛指規範與水有關的活動法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汙染防治法》等,而是“刑法”中“刑”與“法”文字的起源有深厚的姻緣,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水是“刑”與“法”鼻祖。
“刑”字的古體寫法是“荊”字,即井字加立刀。含義是古代實行井田製,井田中有水井,大家去搶水吃,秩序很亂。為防止有人搶水,就派人拿刀在井旁守衛。誰再搶水,就把誰的頭砍掉,這就稱為“刑”。
井田製相傳是殷、周時代的一種土地管理製度。
井田製將土地劃作“井”字形,因此而得名。《孟子·藤文公上》記載:“方裏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
法字的古體寫法由三個字組成:左邊是三點水,即“水”字;右邊“廌”(音誌),下邊是一個去字,合起來就是“灋”字。原意是:“水”是很平的,表示公平、平等;“廌”是一種異獸神羊,頭上隻長一隻角,能辨是非曲直,“廌”用角去刺那些不正直的人,總的意思是法平如水,執法要公平正直,不論是法官還是別的人,執法不公平,“廌”就去頂他。以後由於寫法太複雜,久經演變,省去“廌”字,隻留下三點水加“去”字,於是形成了現在的“法”字。
水是昔日的鍾表
現在我們可以很方便地計量時間,如手機、手表、電子表、鍾表等。你知道在沒有發明這些表的時候,人類是怎樣計量時間的嗎?也許你不相信,水曾經作為重要的計量時間的工具,在曆史上流行了很長的時間。水與時間曾經有很深的姻緣。
人類為了計量時間,發明了太陽鍾,早在5000年之前,人類就利用太陽鍾計量時間,我們在故宮博物院見到的日晷就是太陽鍾之一。太陽鍾有一個缺點,就是在夜間和陰天無法知道時間,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人們想了很多的辦法。1000年前,水鍾應運而生。
人類發明的最早的水時鍾存放在埃及,開羅博物館存放著1400年前使用的水時鍾。據說在古希臘的法庭裏,也擺放著時鍾,用來計量原告和被告的講話的時間。
中國利用水時鍾有悠久的曆史。據考證,我國夏、商時期漏刻(我們稱之為水鍾)已被廣泛使用,我國現存最早的漏壺是西漢時的單壺沉箭漏,它是靠漏水後水位的升降來計時的,但準確度較差,為此進行了改進,發明了浮箭漏:在漏壺下放一接水壺,壺內浮著一個標尺,標尺從壺蓋上露出,漏壺內則始終注滿水,水滴入接水壺,接水越多,標尺浮得越高,以此計時。漏壺的級數越多,計時越準確。晉代以前多為二級漏壺,晉代已有三級漏壺,到唐代已發展到四級。
該銅壺滴漏鑄成於元朝延祐三年間(即1316年),現存國家博物館。木架分為四級,從上到下依次分布四隻銅壺,分別成為日壺、月壺、星壺和授水壺,每個壺下麵都有一個滴水的銅嘴,授水壺內有一個浮著的標尺,水從日壺滴入月壺、星壺,最後滴到授水壺,壺內的標尺因受水的浮力而逐漸上升,通過標尺上的刻度,人們就可以知道時間了。
水時鍾占據曆史相當長時間,直至1500年才逐步退出曆史舞台。水參與文明的創造,水在時間方麵作出了巨大貢獻。
村水文化豐富多彩
農村的水文化可以說豐富多彩、源遠流長。在城市還沒有誕生之前,農村水文化就已經萌芽、誕生和成長。農村水文化已經滲透到農村生活的各個細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