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怎樣保護生命之水(2)(3 / 3)

(2)全球氣候改變明顯

冰川,特別是極地大範圍冰蓋能大量反射太陽光,從而有助於人類居住的地球保持溫度不至於升高。然而,當冰川融化後暴露的陸地和水麵就會吸收太陽熱量,從而導致冰體融化更多,由此連鎖反應勢必加速地麵增溫過程,有助於氣候變暖。而北極地區冰體過度融化後較冷冰水卻會對歐洲部分地區和美國東部地區產生冷卻效應,冰水流入北大西洋,又可能會使那裏的大洋環流模式遭到破壞,反過來又影響著全球氣候變化。造成冬季嚴寒,暴風雪成災,夏季高溫不退,暴雨、颶風、洪水泛濫。極端天氣的發生頻率越來越高。

冰川消融更會給局部地區帶來災害。如喜馬拉雅山冰川如此融化,在5到10年內,會使尼泊爾、不丹境內近50個冰川湖決堤而引發洪水泛濫;夏季冰川快速消融也會引發印度境內印度河、恒河水位上漲而造成洪災。相反,隨著冰川的退縮,大部分以冰川融水為水源的地區將會嚴重缺水,如秘魯、印度北部就因冰川的加速消融而麵臨著缺水危機。

(3)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冰川消融使一些動植物的生活環境被破壞,也給人類生存環境造成威脅。有報道說,與冰蓋變化有關的北極熊難以尋食而體重下降;南極的企鵝和海豹也因海冰減少和氣溫上升而改變了生活習性和繁殖方式;幾百年至幾萬年前埋藏於冰蓋中的微生物因冰川消融而暴露出來,它的擴散會對人類健康產生一定的影響。

例如《解凍》裏所說的遠古寄生蟲,就是冰川消融而暴露出來的。

近年來,祁連山冰川正在以每年2米至16米的速度退縮,其融水比上個世紀70年代減少了約10億立方米,對那裏的自然生態環境產生了嚴重影響。如民勤縣,因發源於祁連山的石羊河年徑流量銳減,不得不打深水井,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水質變壞;50萬畝沙生植物焦渴而死;500萬畝草場退化;風沙日數明顯增多。因為水源減少,近10年來那裏自然生態環境嚴重惡化,加上北方強冷空氣南下引起的“狹管效應”,北臨騰格裏和巴丹吉林沙漠,麵積達12萬平方公裏的戈壁和沙地、綿延1000多公裏的河西走廊地區以及內蒙古阿拉善盟地區,目前已經成為中國北方強度最大的沙塵暴源頭。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特普費爾深刻指出,喜馬拉雅山地區冰川消融加快的研究結果,向全球發出了新的警報:拯救冰川,以拯救生命。麵對冰川如此驚人的變化速度和全球氣候變暖的嚴峻挑戰,人類有義務和責任迅速采取措施,減少二氧化碳和其它溫室氣體的排放,以降低冰川消退的速度。

對此,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催促各成員國在2009年簽訂繼承《京都議定書》義務的減排國際框架條約,應對全球氣候變暖。

斯坦納說,來自190多個國家的代表和科學家已在去年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討論了氣候變暖和溫室氣體減排等問題,爭取在2009年前達成一項新的國際協議,以作為《京都議定書》的延續。

不少氣候專家認為,由於世界上數十億人口飲用冰川融水、依靠冰川水灌溉、發電,因此冰川過度消融會給這些人口帶來淡水危機。

冰川是地表上長期存在並能自行運動的天然冰體。由大氣固體降水經多年積累而成,是地表重要的淡水資源。《世界冰川目錄資料編輯指南》把冰川麵積超過0.1平方千米者作為統計對象。以平衡線(又稱雪線)為界把冰川分為兩部分,上部為粒雪盆(又稱積累區),下部為冰舌區(又稱消融區),它們構成一個完整的冰川係統。麵對如此嚴峻的後果,也麵對美麗的冰川世界,以及在那個世界賴以生存的動物們,我們呼籲:別讓冰川成為我們永遠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