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生命之水的防治和利用(1)(3 / 3)

為了增加淡水資源,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因地製宜,發明了一些增加淡水的方法。世界上一些城市為充分利用雨水,修建了水池或地下水庫。我國的甘肅省因地製宜地推出了“121”雨水集流工程,就是農村每戶建100平方米集水麵積,修兩個集水坑,建一畝水澆地。加拿大科學家發明了一種集霧取水法,是采用一張聚丙烯和吸水纖維疊層織造的巨型細網,每網麵積為48平方米,在春夏多霧季節,每天可集水13萬升,平常日子裏,每天可集水1.1萬升。智利的一個村莊,昔日飽受幹旱缺水之苦,1992年5月就用了這種新科技,自來水管中從此不愁沒水了。荷蘭人的“人工增雨”技術給水資源短缺的地方帶來了希望,在適當的時機將固體的二氧化碳(俗稱幹冰)撒進雲裏,出現了降雨的結果,這樣可以多獲得10%~15%的水。

減少水汙染

將未經處理的工廠廢物和生活垃圾簡單露天堆放,不僅占用土地,破壞景觀,更重要的是廢物中的有害成分會通過刮風進行空氣傳播,再經過下雨進入土壤、河流或地下水源。因此,減少水汙染,就要合理處置垃圾。垃圾的處理是指通過物理、化學、生物、物化及生化方法把垃圾轉化為適於運輸、貯存、利用或處置的過程。垃圾處理的目標是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

恢複河、湖水質

對於已被汙染的水體,要采用綜合防治水汙染的方法恢複河湖水質。即采用係統分析的方法,研究水體自淨、汙水處理規模、汙水處理效率與水質目標及其費用之間的相互關係,應用水質模擬預測及評價技術,尋求優化治理方案,製訂水汙染控製規劃。采用這種方法治理的河流,如美國的特拉華河、英國的泰晤士河、加拿大的聖約翰河等水質都得到恢複,增加了淡水供應。

水壩的功過,你懂得

3月16日,聯合國就將在墨西哥城召開的世界水日國際大會上公布這一官方報告,以警示各國政府,地球上的河流、湖泊以及人類賴以生存的各種淡水資源狀況正以驚人的速度惡化。聯合國副秘書長、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長官克勞斯?特普費爾博士將這一現狀形容為“一起正在製造中的災難”。

報告指出,“我們極大地改變了世界範圍內河流的自然秩序”。全球最長的20條河流上都築了大大小小的堤壩,全世界大約有45000餘個大型堤壩,將至少15%的水流限製在堤壩內而非流入大海,堤壩覆蓋的總麵積已接近全球陸地總麵積的1%。

而人類建造堤壩的熱情並沒有就此打住。報告預測說,“這一需求未來將持續增加”,聯合國報告建議各國政府應該禁止在尚保存完好的流域開建新的堤壩和水庫項目,讓“自由奔騰”的大河繼續奔流。

建設水壩是讓昔日大河奔流景象不複存在的原因嗎?我們要明白水壩限製住河流的百分之多少是非常不明確。如果說這個限製僅僅水壩指控製住河流的流量,那麼受水壩控製的河流流量決不止15%。如果說是由於建水壩減少了河流中入海流量的15%,倒還是有一些可能的。但是,我們特別需要強調所減少的這15%的河水流量,不僅不應該是水壩的“罪惡”,而恰恰是水壩的功績。

水壩本身並不會消耗水,水壩建成之後,隻不過為人們的生產、生活、取水、用水提供了方便和可能。如果按照世界一般河流的水資源使用規律,水資源的最佳使用率一般為40%。使用之後大約有總量的28%(使用量的70%)的汙水返回河流係統。這樣正常河流水資源充分開發利用之後,比較適當的人類社會水資源消耗量大約占河流的12%。另外,由於水壩蓄水形成了較大的水麵,加速了水資源的蒸發量。一般認為,水庫的年蒸發量根據不同的地區,可能會在蓄水量的5-10%之間。然而,蓄水蒸發之後直接加大了水庫局部地區的空氣濕度,不僅有利於各種植物、動物的生長,而且還會形成一個局部的水氣小循環,增加降雨量。水庫的這種水蒸發調節空氣溫度、濕度的生態功能非常像原始森林。有人經常比喻說森林是綠色水庫,那麼人造水庫就是實實在在的藍色水庫。從水資源總量平衡上來說,蒸發之後的水資源最終還是要通過降雨,返回到地麵的。但是,由於畢竟有一部分水蒸氣,可能會隨著大氣的漂流直接降落到海洋上。所以,如果說由於在河流上建造水壩、水庫的蒸發作用,減少3%的河水入海流量,是完全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