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生命之水的防治和利用(2)(2 / 3)

這樣,水的社會小循環就可以與自然大循環相輔相成、協調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維係良好的水環境,最終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使自然界有限的水資源可以不斷地滿足工業、農業、生活的用水要求,永續地為人類社會服務,從而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條件。可見,在水的社會循環中,汙水處理廠是維持水社會循環得以健康發展的關鍵,起到淨化城市汙水,製造再生水的作用。

在一個城幣中,水係統健康循環要求城市要有完備的給水排水係統,盡量實施節製用水,減少取水量,汙水要進行再生、再利用和再循環,維持氮磷營養物的循環,維持城市河湖水體良好的水質,為居民提供潔淨的飲用水,創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環境。

在流域範圍內,水的健康循環就要求上遊城市的排放水是再生水,能夠成為下遊城市水源的一部分,從而河流水係水質保持良好,沿江河都能滿足城市的用水要求。這樣,流域內城市群之間就能夠充分共享水資源以及良好的水環境。

可見,根據水健康循環的理念,水資源的利用將由過去的“取水-輸水-用戶-排放”的單向開放型流動,轉變為“取水-輸水-用戶-再生水循環”的反饋式循環流程。通過水資源的不斷循環利用,使水的社會循環和諧地納入水的自然循環過程中,實現社會用水的健康循環。這是根據人類社會用水曆史的發展和物質循環的實際規律探索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水環境保護的切實途徑。這種認識恰恰正是可持續發展和循環經濟“3R(Reduce、Reuse、Recyc1e)”原則(減量、再用、再循環)在水資源與水環境領域的生動演繹。

麵源汙染控製

麵源汙染是指汙染物進入環境的方式是擴散的、非點狀的,主要包括三個主要部分:含化肥、農藥的農田徑流;畜禽養殖業排放的廢水、廢物和廣大國土上的水土流失等。往往具有量大麵廣的特點。據研究報道,裸露的土地氮磷流失率是有植被覆蓋土地流失率的10~100倍,而莊稼地氮磷流失率是果林草地的近10倍。據此推算,土地在翻耕時的氮磷流失率可能是草地的數十倍以上,甚至達到數百倍。加之,我國農田化肥施用量平均達到350kg/hm2以上,遠遠超過發達國家施用安全量標準的上限(250kg/hm2),施用的化肥量中有65%以上不能為植物所吸收,隨農田徑流混入地表和地下水體。因此,農業正在成為影響我國生態環境的主要汙染源,尤其是湖泊的富營養化。在我國富營養化嚴重的滇池、太湖和巢湖等地區,湖泊周圍大量的水田,是富營養化元素氮磷的主要來源。據統計,我國農業汙染對水體的影響已經超過工業和城市係統,成為我國也是地球上最大的汙染源。

很多資料顯示,現代化的農牧業對水環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影響甚至超過現代工業對自然水環境的影響。例如,北京市近郊畜禽養殖場排放的有機汙染物為全市工業和生活廢水所含有機汙染物總量的3倍。農業和養殖業活動量大麵廣,並且直接影響整個自然生態係統。例如,我國長江和黃河發源地農牧業過度活動,影響到了整個長江和黃河流域的水環境。我國水土流失麵積占國土麵積的38%,每年流失土壤50×10/8t,嚴重影響土壤肥力。黃土高原每年水土流失帶走的氮、磷、鉀就達4000×10/4t,相當於全國一年的化肥產量。

發達國家在水汙染領域的發展表明,即使是點源汙染得到有效控製,如果麵源汙染沒有遏製也不能恢複良好的水環境。尤其是在農業活動密集的地區,農田徑流的影響將更加突出。因此,控製麵源汙染,也是促進水健康循環以及水環境恢複必不可少的支柱。

但是麵源汙染是比城市點源汙染更難以處理和控製的汙染源。對於農業麵源汙染,隻能采取節水技術,發展和普及有機肥料,提高土壤水土肥保持能力,實施科學的平衡施肥製度,進行灌溉水的回收利用等源頭控製措施;對於畜禽養殖業的麵源汙染,必須將畜禽糞尿等廢棄物視為農業肥源,製作有機肥料,回用於農田,變汙染源為肥源。

流域水環境與水資源統籌管理

水資源的分割管理、部門交叉重疊、以行政分區體製管理水資源也是導致用水效率低下,浪費嚴重,汙染不能控製的重要原因。此外,過去在經濟發展中,對於生態用水問題重視不夠,普遍存在挪用、擠占生態用水現象。為了防止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必須在各流域的水資源規劃中確保生態環境用水。

在目前我國水資源緊缺和水汙染問題越來越突出的情況下,應該將原來那種水量與水質分開、地表水與地下水分開、供水與排水、城市與流域分開管理的體製,改為對城市和農村、供水、節水、汙水處理及再生回用、水資源保護等實行流域統籌管理的新體製。實現流域水資源水量與水質統籌、傳統水資源與汙水回用及海水利用統籌、流域上下遊統籌的管理。以利於促進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有利於統籌解決洪澇災害、水環境惡化等問題,有力地保障了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