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水池可分為室內池和室外池。室內池價廉,但占用地下室空間,具體設計時要考慮到室內池設置與建築相適宜,通過材料的選擇和技術處理以防止藻類滋生及水質腐敗。在大型的建築物地下或者在居民小區內建立地下蓄水池,可以充分利用空間。室外池一般埋在地下,並且需設溢流管,大雨時溢流雨水經地層滲透或流入排水管道。
3.雨水的處理
雨水收集後的處理過程,與一般的水處理過程相似,但是從雨水的水質分析可知,雨水不宜采用生物化學處理方法,宜采用物理化學處理。
雨水直接利用的淨化工藝應根據徑流雨水的水質、水量和雨水處理後所要達到的程度而定。如綠化、衝廁、道路清掃、消防、車輛衝洗、建築施工等均應滿足《汙水再生利用城鎮雜用水水質》指標要求;景觀環境用水應滿足《汙水再生利用景觀環境用水的水質》指標要求;滲透應滿足地下水人工回灌水水質控製標準等。雨水用於空調係統冷卻水、采暖係統補水等其他用途時,其水質應達到《空調用水及冷卻水水質標準》指標要求。
從水質來看,道路雨水(包括機動車道)水質汙染程度大,水質複雜,應先除去初期徑流,再進行混凝、沉澱、除油和過濾等工藝處理,必要時增加生物活性炭工藝。機動車道徑流由於汙染程度太高,處理難度與成本非常大,故不主張對其處理與回用,可直接排入市政管道進汙水處理廠。屋頂雨水水質遠比道路雨水水質幹淨,主要以沉澱顆粒為主,處理後的水一般用於家庭、公共場所和企事業單位的非飲用水,如澆灌、衝廁、洗衣洗車、冷卻循環等中水係統。處理工藝的選擇應以簡便、實用為原則,采用混凝、沉澱、過濾等工藝即可。
下麵簡單介紹幾個針對不同用途而設計的工藝流程:
雨水處理後回用作為綠化、衝廁、道路清掃等使用時,一般采用下麵的工藝:
原水-篩網-沉澱-過濾-供水槽
雨水處理後用於景觀水體,一般采用下麵的工藝:
原水-篩網-混凝-沉澱-除油(視情況而定)一過濾一供水槽
對於雨水處理後回灌地下,涵養地下水源,一般采用下麵的工藝:
原水-篩網-除油(視情況而定)-沉澱-自然過濾(人工濕地等)-地下水
雨水的使用,在未經過妥善處理前(如消毒等),一般建議用於替代不與人體接觸的用水(如衛生用水、澆灌花木等)為主。也可將收集下來的雨水,經處理與儲存過程後,用水泵提升至頂樓的水塔,供衝洗廁所使用。
雨水滲透--間接利用
城市雨水間接利用是指使用各種措施強化雨水就地入滲,使更多雨水留在城市境內並滲入地下以補充、涵養地下水。這樣即使不能進入地下水層,至少可增加淺層土壤含水量,遏製城市熱島效應(即由於城市化的發展導致城市中的氣溫高於外圍郊區的現象)、調節氣候並改善城市生態環境,還有利於減小徑流洪峰流量及減輕洪澇災害。此外,雨水入滲的另一個優點是能充分利用土壤的淨化能力,這對城市徑流導致麵源汙染的控製有重要意義。但對於濕陷性黃土、高含鹽量土壤地區,不得采用此雨水利用方式。而且,在地下水位高、土壤滲透能力差或雨水水質汙染嚴重等條件下,雨水滲透技術會受到限製。相對來講,我國北方大部分城市降雨量相對少而集中,蒸發量大,地下水利用比例較大,雨水滲透技術的優點更為突出。
實際上雨水滲透早在我國一些古城的建築中有所體現,它們常常利用滲坑、滲井、滲溝使雨水就地下滲。20世紀80年代末有學者進行調查時就發現,杭州老城區在庭院中設天井溝和矩形滲坑;蘇州老城區及附近一帶鄉鎮的住宅用天井儲蓄雨水;濰坊老城區街道的雨水流入坑窪地及池塘(俗稱“灣子”,有的灣子平時是幹涸的);曲阜孔府宅內和後花園均有雨水滲井。還有,在井岡山毛澤東等的故居庭院中,彙集雨水的滲坑至今保存完好。後來,在城市化過程中,雨水滲透這種利用和保護自然雨水資源的方法反而被人們所忽視,更多地被雨水管道所代替。現在在城市重新提倡雨水的滲透,實際是人類在大量的事實麵前反思自己的行為,是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的一種表現和進步。
把水還給地下
地下水人工補給,又稱為地下水人工回灌、人工引滲或地下水回注。是借助某些工程設施將地表水自流或用壓力注入地下含水層,以便增加地下水的補給量,達到調節控製和改造地下水體的目的。地下水人工回灌能有效地防止地下水位下降,控製地麵下降;在含水層中建立淡水帷幕,防止海水或汙水入侵;改變地下水的溫度,保持地熱水、天然氣含氣層或石油層的壓力;處理地麵徑流,排泄洪水;利用地層的天然自淨能力,處理工業汙水,使廢水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