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變化的不隻是冬天!(3)(3 / 3)

目前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經位居世界第二,甲烷、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也居世界前列。預測表明,到2030年至2035年間,中國的二氧化碳排傲總量很可能超美國,居世界第一位。

2.氣候變暖對中國農業的影響

我們先來看看,過去的半個多世紀,氣候變暖對我國農業的影響。

你知道,我國的農作物結構主要有哪四大類嗎?是水稻、小麥、玉米和棉花。氣候變暖對四大類農作物有何影響呢?

據專家介紹,氣候變暖對中國農業的影響主要表現為“二喜二憂”。何為“二喜”呢?首先,中國東北、南疆有農作物產量增加的趨勢;其次,北方農作物生長季延長,改善了新疆棉花的質量。“二憂”又體現在哪兩個方麵呢?第一,農業病蟲害範圍北移,麵積擴大,形勢更為嚴峻;第二,水稻、小麥和玉米的生產可能由於持續變暖,加快生長而縮短生長期,從而發生減產現象,而棉花的變化趨勢則相反。

那麼,未來氣候變暖對中國農業又有何影響呢?

據專家估算,到2030年,中國種植業產量在總體上因全球變暖可能會減少5%至10%,其中小麥、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以減產為主。農業生產布局和結構將出現變動,到2050年,氣候變暖將使三熟製的北界北移500公裏,從長江流域移至黃河流域。農業生產條件將改變,農業成本和投資大幅度增加。但有一點還不用過分擔心,那就是全球氣候變暖還不至於影響我國的糧食安全。

3.中國北方沙塵暴活躍

全球變暖對我國還有一個直觀的影響,那就是在未來20至30年,中國北方的沙塵暴將進入新一輪的相對活躍期,也就是說沙塵暴在隨後的二三十年裏會越來越頻繁。那將給我國北方人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許多不便。至於經濟損失就沒法統計。

我們先來了解一些常識。我國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共有約為165.3萬平方公裏,占我國國土麵積的17.2%,其中由人類活動導致的現代沙漠化土地占全部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麵積的23.4%。北方沙塵暴有五大塵源區,即南疆塔克拉瑪幹沙漠南緣、阿拉善高原、河西走廊、鄂爾多斯高原和渾善達克沙地。

那麼我國北方的沙塵暴是受什麼影響而產生的呢?是受太陽活動和全球變暖等因素影響,沙塵暴的強度呈波動式變化。近50年來沙塵暴變化的總體趨勢在減少,但未來將逐漸增加。

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太陽活動開始進入新一輪的減弱期,引起氣候變暖趨勢減弱,氣溫逐漸降低,青藏高原地麵加熱場強度減弱,蒙古氣旋逐漸加強,這將導致沙塵暴在波動中逐漸增強。

觀測資料顯示,上世紀60至70年代沙塵暴發生頻率在波動中上升,80至90年代呈波動式減少,90年代為最少,但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有回升趨勢。北方沙塵暴近幾年明顯偏多,這和青藏高原地麵加熱場強度偏弱、河西走廊等地氣溫異常偏低、蒙古氣旋明顯加強有直接關係。

4.21世紀我國海平麵可能上升

嚴重威脅可持續發展

我們前麵講過,2004年12月發生在南亞、東南亞強烈地震引發的特大海嘯災難與全球氣候變化導致的海平麵升高有重要關係。那麼,21世紀我國沿海海平麵將極有可能上升,這將對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構成威脅嗎?我國沿海會發生像東南亞那樣特大的海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