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怎樣才能讓冬天再回來?(5)(3 / 3)

5.製造“塵埃雲”

科學家設想,如果在位於地球至太陽距離1%(拉格朗日點)處的某個位置上,設法飄浮一片塵埃雲,就可以遮擋太陽光。所用的塵埃可取材於月球,把裝有月球塵埃的若幹個圓筒反射到空間某個位置上。在每個圓筒內裝有炸藥。當圓筒抵達規定的位置時,讓炸藥爆炸,使塵埃擴散開,製造一片永久性的、具有一定密度的塵埃雲遮擋陽光。

6.編織“激光網”

上述方法都是在太空設置龐大的遮蔽物以遮擋陽光。但萬一出了故障,會造成過多垃圾。為此,科學家提出建議,在人造衛星上配置激光發射裝置和巨大的反射鏡,形成“激光網”。據此設想,美國科學家提出了一個具體的實施辦法:發射4顆人造地球衛星,4顆衛星發射的激光互相碰撞。這樣,當太空中對海麵溫度有影響的紅外線通過時,就會被與其能量相當的激光網阻擋,紅外線就被反射並照射到海麵上,海麵溫度便人為升高,產生氣流,形成雲雨,以此調節地球上的溫度。

7.距離產生“涼”

我們知道,影響太陽輻射量的變化有兩個因素,一是太陽自身輻射能量的變化;二是地球本身軌道的變化。我們也知道,地球的軌道在億萬年中不斷變化,時而離太陽近,時而離太陽遠,當太陽離地球距離遠時,地球就會進入一個冰期,地球表麵的平均氣溫就會下降。既然地球的軌道不是固定不變的,我們能不能調整一下地球的運行軌道,讓它遠離太陽,這樣一來,到達地球的太陽輻射量就會適當降低,從而使地球降溫呢?

這真是一個異想天開的大膽想法,有許多科學家正想法用調整地球軌道的辦法來讓地球降溫。

美國行星科學家科瑞坎斯凱提出,利用重力加速度,即讓小行星或適宜的彗星從地球身邊通過,幫助地球調整自己的軌道,將日地平均距離從目前的14960萬千米調整到距離太陽2.25億萬千米更為涼爽的運行軌道上。如果調整成功,地球就不用擔心“溫室效應”,全球變暖了。

但是,這一想法的隱患也是巨大的,除了使目前太陽係的行星軌道引發一係列混亂之外,如果重力拖曳加快了地球自轉,則地球自轉一個晝夜不是24小時而可能會縮短到幾個小時。還有,地球在一個更遠離太陽的軌道上運行的話,那麼它繞太陽一周所花費的時間會比如今長,這樣一年就不是如今的365天。這樣的話,我們的生活時間鍾可能要全部調整。

而且,還有一個大麻煩,假如月亮沒能隨著一起移動,它與地球的距離也會產生變化,怎麼變,我們可能無法預知。我們知道,月亮對地球的影響是具大的,可能對地球造成毀滅性的災難呀。

8.其他的一些異想天開的奇招

除了上述七大奇招外,科學家們還想出了許多在我們看來是異想天開的奇招來拯救地球,我們在此扼要的列舉一些。

(1)給融化的冰川蓋上毛毯。冰川蓋上了巨大的毛毯,阻斷與外界的熱量交換,它們就不會融化了。可是那得多大的毛毯呢?

(2)用造冰機在南北兩極造冰。我們前麵在講尋找全球變暖證據時,曾提到由於暖冬,亞冬會不得不人工造雪、人工降雪。既然我們能人工造雪、人工降雪甚至可以人工造冰,那麼我們可以在兩極不斷地造冰,以補充融化掉的冰雪,讓它們處於平衡狀態,不是很好嗎?

可是這裏還是有些問題,你想想,氣溫不斷升高,兩極的冰雪的融化速度不斷加快,那麼我們就得不斷加快造雪、造冰的速度,這種惡性循環什麼時候是盡頭呢?再說,我們人工造雪、人工造冰也要花費大量的能源,這些能源極有可能增加大氣中溫室氣體的含量,從而加劇全球變暖的步伐,我們那時可能得不償失呀。

其他的如用水泵馴服颶風以減弱颶風的危害,在沿海地區建濕地人工島,用基因改良樹木,以及更有效的固碳等等措施,我在此就不分析了。

這些奇思妙想還要花時間進一步考證它們的可行性,可是地球變暖的腳步越來越快,怎麼辦?我們能不能身體力行為阻止全球變暖做出一些微薄的貢獻呢?

當然能,而且隨著越來越多的人的身體力行,相對個人來說微薄的貢獻在隨著參與人數的不斷增加,就會產生巨大的效應,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全球變暖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