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服裝”有乾坤
目前,市售服裝掛綠色、環保標簽的情況比較混亂,主要存在四個方麵的問題:一是掛有綠色、環保標簽的產品pH值、甲醛、致癌染料等安全指標達不到安全性要求;二是發證單位根本未對產品進行檢驗,隻要企業給錢就給發證;三是管理不規範,企業使用標簽的過程缺少監督,標簽隨便印;四是發證單位多是一些民間組織以及一些私營企業,一旦發證產品出現重大質量問題或發證單位解散、倒閉,消費者維權無門。
所謂生態、綠色、環保服裝,應當是經過毒害物質檢測,具有相應標誌的服裝。此類服裝必須:具備以下條件:從原料到成品的整個生產加工鏈中,不存在對人類和動植物產生危害的汙染;服裝不能含有對人體產生危害的物質或不超過一定的極限;服裝不能含有對人體健康有害的中間體物質;洗滌服裝不得對環境造成汙染等。另外,它還應該經過權威檢測、認證並加飾有相應的標誌。
“生態標簽”最權威
目前的服裝環保標誌中,以“生態纖維製品標誌”、“天然纖維產品標誌”兩個影響力最大、最權威。兩個標誌均為在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注冊的證明商標,受到《商標法》和有關法規雙重保護。兩個標誌的發證單位——中國纖維檢驗局,是全國最高纖維檢驗管理機構,直屬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領導。其所屬的國家纖維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具有國內一流及國際領先的檢測設備及技術水平。
兩種標誌的使用範圍、品牌品種、使用期限、數量都有嚴格的規定,申領這兩種標誌必須經過嚴格的審批。產品質量須經嚴格的現場審核和抽樣檢驗,檢驗項目除包括甲醛、可萃取重金屬、殺蟲劑、含氯酚、有機氯載體、PVC增塑劑、有機錫化合物、有害染料、抗菌整理、阻燃整理、色牢度、揮發性物質釋放、氣味等13類安全性指標外,還要求產品的其他性能如縮水率、起毛起球、強力等必須符合國家相關產品標準要求。而且,企業使用兩種標誌情況由中國纖維檢驗局及其設在各地的檢驗所實行監控。中國纖維檢驗局每年定期召開多次“全國生態纖維製品管理監控質量工作會議”,根據監控中發現的問題,及時總結、改:善、提高管理監控質量。
生態纖維製品標簽的證明商標是以經緯紗線編織,成樹狀圖形,意為“常青樹”,生態纖維製品是綠色產品,擁有綠色就擁有一切。天然纖維產品標誌的證明商標由N、P兩個字母構成圖形,N為英文Natural的第一個字母,意為“天然”;P為Pure的第一個字母,意為“純”。天然纖維產品標誌的證明商標證明其產品的原料是天然的,質量是純正的。如果產品擁有生態纖維製品標簽,消費者就可以在紙吊牌、粘貼標誌、縫入商標處看到這種樹狀圖形。
如何穿衣更環保?
提到“穿衣有道”,可能很多人會認為是探討如何把衣服穿得漂亮、時尚,其實,僅從我們所穿的衣物來看,與環保這一全球人類的共同主題也有著緊密聯係。據科技部統計顯示,全國每年有2500萬人每人少買一件不必要的衣服,可節能約6.25萬噸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碳16萬噸。
商標未摘的“過時”衣服
服裝方麵的過度消費,以及給環境帶來的壓力,已經是個世界問題。在香港,香港“地球之友”推動“舊衣回收”活動多年,卻發現在回收的舊衣中,平均有5%至1O%的舊衣,上麵還掛著價錢或牌子名稱的“吊牌”,意味著這些衣服從未穿過就給丟棄。該會以香港在2003年共回收近2290萬件舊衣物來推算,其中可能多達115萬至229萬件是新衣服。
在英國有人發起了“戒買”行動,倡導購買成衣上癮的人們停止購買任何衣物一年。認真打理現有的衣物,做到“衣盡其用”。操作的一年當中,絕大多數人不但省掉了一筆不菲的花費,而且也一樣能從已有的服裝中找到美感和自信。
“快餐式服裝”的環境壓力
在追逐時尚、推崇方便的當代社會,越來越多的人偏愛售價低廉、頻繁淘汰的“快餐式服裝”,由此帶來的環境問題不容忽視。近日一份報告指出,“快餐式服裝”受寵使人類付出巨大環境代價,這應歸咎於消費習慣、認識誤區和經營模式等多方麵原因。
除了那些國際大名牌和名貴的皮草外,其實我們所穿的衣服是越來越便宜了。許多利用合成材料製作的衣服,成本和價格都要比實際看上去的樣子低得多。於是,很多人在購買衣服的時候認為便宜,常有一種“穿一陣,扔掉也不會可惜”的心理。他們所購買的廉價服裝就被稱為“快餐式服裝”。這些服裝淘汰起來似乎不那麼令人“心疼”,方便買家緊跟新款,尤其博得了那些追逐潮流的青少年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