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我們愛這生機盎然的家園!(2)(1 / 3)

20世紀意大利最重要的小說家伊塔洛·卡爾維諾曾以他奇偉瑰麗的想像力和充滿反叛的精神,創作了《樹上的男爵》一書。小說的主人公是一個生活在樹上的人,名叫柯西莫。柯西莫在一次家庭晚宴中因為拒絕吃蝸牛而爬到了樹上,並發誓不再下來。沒有人能想到,柯西莫果真堅守了自己的誓言。他在樹上打獵、讀書、戀愛、旅行。他跟叔叔學習了水利係統,幫助小城建立了防火係統。他帶領森林燒炭工打退了狼群的襲擊,還與土耳其海盜進行了戰鬥。他與凶殘的大盜交往,居然使大盜熱愛上了小說。柯西莫自己就酷愛讀書。他讀完了施羅德地百科全書,比同時代人更早地接受了新思想,還與伏爾泰和盧梭通信,甚至印刷了自己的出版物。他在大革命期間還組織了當地的革命,拿破侖視察意大利時都慕名來拜訪他。當然,他還找到了自己的愛情。

柯西莫從地麵爬到樹上是為了逃離汙濁而刻板的現實世界,而南方古猿所居住的大樹卻是其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美好家園。南方古猿在樹上的生活雖然一定不像柯西莫那樣充滿了戲劇性,但依然多姿多彩、可圈可點,就仿佛麵朝大海、春暖花開。1000萬年以前的東非,森林茂密,水源充沛,氣候溫暖。古猿們悠閑地待在樹上,靠采摘果實過活。如果東非的氣候一直這樣,也許就不會有人類的出現了。在距今500萬年以內,或者說距今三四百萬年的時候,非洲的氣候發生了變化。

目前大部分科學家都比較認同,這次氣候變化與一場地質構造運動息息相關。

我們都知道,根據不同的化學成分與地震性質,地球可以被分為不同的岩層。最外麵一層是地殼,然後從外到內依次是上地幔、下地幔、地核等。地殼與上地幔合在一起並稱為岩石圈。地殼是比較堅硬的部分,但是地殼之下就沒有那樣堅硬了,雖然岩層並不能隨意流動,但卻保持了一種熔融的狀態。地幔這種物質就是流體,能夠有塑性變化,像麥芽糖一般不斷流動。當然,這種流動並不是我們想像中如同水流一般,而是一種緩慢的運動狀態。在某一個地方,當地幔物質的運動循環比較劇烈的時候,地幔就可以被這種動力抬升起來。隨著高度的提升,地幔所受到的壓力逐漸減小,它的流動性也變得更強,此時地幔便形成了岩漿。岩漿的溫度非常高,它可以熔化堅硬的地殼。地幔的上湧抬升過程是不均勻的,抬升比較高的地方就會把地殼拱起來,形成山脈;而在另外一些地方,地殼在岩漿熔化的作用下開始減薄,減薄到一定程度時就有可能無法承受上麵的重量,從而坍塌下來,形成了穀地。

1000萬年前,可能就是經曆了這樣的地質變化,東非大裂穀才得以形成。1000萬年,真的太久!久得連科學家們都隻能說:東非大裂穀或許就是這樣形成的吧。瞧,科學真的離不開推理和想像。當一切都在科學的情理之中時,講講“故事”又何妨?

現在的東非大裂穀究竟長得是什麼模樣?

我們從高空俯視東非大陸的時候,會驚異地發現地麵上有一條碩大無朋的“刀痕”,好像是宇宙之外的“鬼斧”大發“神功”所致。這就是東非大裂穀。它的壯觀程度通過一係列數字就可以證明:寬幾十米至200千米,深達1000~2000米,總長超過8000千米,相當於地球周長的1/6。

東非大裂穀南起讚比亞以南,向北經馬拉維湖分為東、西兩支。東支沿維多利亞湖東側,經坦桑尼亞、烏幹達,穿越埃塞俄比亞高原入紅海,再由紅海北上入亞喀巴灣抵約旦地溝;西支沿維多利亞湖西側,循紮伊爾國界延伸到烏幹達北部,抵尼羅河上遊穀地。

如果望文生義,也許你會認為東非大裂穀真的就是一個“穀”,不僅地勢深陷,而且四壁犬牙交錯,像一個血盆大口,散發著黑暗、陰森、恐怖的氣息,處處是斷壁急流,遍布著奇形怪狀的枯藤老樹。但實際上東非大裂穀根本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它是一座異常壯美的洞天福地,有巍峨的高山,清澈的湖水,耀人眼目的奇花異草和種類繁多、生機勃勃的野生動物。

東非大裂穀帶兩側的高原上分布有眾多的火山,如乞力馬紮羅山、肯尼亞山、尼拉貢戈火山等。乞力馬紮羅山的植被,因高度及坡向不同而發生明顯的垂直變化。從熱帶稀樹草原、熱帶雨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一直到高山草地、荒漠、冰川,依次而上。東非大裂穀的穀底則有30多個呈串珠狀的湖泊。這些湖泊多狹長水深,其中坦噶尼喀湖南北長670千米,東西寬40~80千米,是世界上最狹長的湖泊,平均水深達1130米,僅次於北亞的貝加爾湖,為世界第二深湖。在科學家的眼中,坦噶尼喀湖、馬拉威湖和維多利亞湖等東非大淡水湖是觀察動物進化的理想場所,因為那裏“與世隔絕”,湖中生活著許多別處根本沒有的魚類。東非大裂穀中當然也有深峽,奧瓦杜伊峽就是“峽中之峽”。東非大裂穀中還有平原,位於裂穀南部的塞倫蓋蒂平原上就生存著地球上最大規模的動物群落:牛羚、斑馬、羚羊、斑鬣狗、長頸鹿、獅子、大象、黑犀牛、水牛和花豹,還有300多種鳥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