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非大裂穀如此美麗,難怪造物主要把它選擇為人類誕生的搖籃。
東非大裂穀高聳的山脈和深陷的穀地,對大氣環流會施加一定的反作用力。這裏的氣候格局因此而發生了改觀。高聳的山脈會阻擋暖濕氣流前進的道路,而暖濕氣流的缺失就意味著幹旱。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中國青藏高原上的喜馬拉雅山所營造的氣候格局得到理解:喜馬拉雅山的上升阻擋了從孟加拉灣北上的暖濕氣流進入中國的新疆地區,新疆因此而幹旱。
東非大裂穀也是如此。地質曆史的記錄已經給我們還原了大裂穀之前的東非:那時,森林廣泛分布,氣候濕潤,生物多樣性很強。由於東非高原山脈的上升,阻隔了暖濕氣流,東非大裂穀的穀地從熱帶雨林氣候逐漸轉變成了較為幹旱的稀疏草原氣候。穀地與山頂不同。山上氣溫比較低,還可以形成一些降水,甚至是冰川。乞力馬紮羅山的山頂至今仍然有冰雪覆蓋。但是在穀地和盆地裏麵,就要幹旱得多了。雖然由於地勢很低,周圍的水會逐漸在這裏彙聚成湖泊,但是湖泊終究也會變幹。湖泊幹涸以後會形成很多鹽類的沉積。在如此幹旱的穀地,需要充沛水源支持的森林便無法生長,隻有較為耐寒的禾本科植物、灌木或者喬木才能生存下去。所謂的熱帶稀疏草原,就是這樣一個環境。這就是地質構造運動所造就的東非大裂穀。目前,東非大裂穀仍然在發育,將來它可能還會裂開,甚至形成如同紅海一樣的海洋。
森林一點點消失了,甘甜可口的水果自然也難以找到。人類不得已,跳下樹來,逐漸學會了直立行走。人類從此正式誕生。
五、地球上第60億位公民的誕生
1999年10月13日《人民日報》報道:據新華社薩格勒布10月12日電,波黑時間12日淩晨0時02分,一名3.6千克重的男嬰在波黑首府薩拉熱窩的一家醫院降生,成為地球上的第60億位居民。
這是繼1987年7月11日,南斯拉夫薩格勒布市一名叫馬特伊·加斯帕爾的男嬰的誕生宣告了世界人口達到50億後的又一震驚世界的數字。地球人口的暴長不得不引起人們關注:1650年,地球上大約有5億人口;19世紀初增長到10億左右,150年間翻了一倍;20世紀初,世界人口約有16億;從1950-1987年的37年間,由25億倍增到50億;而從50億增加到60億僅僅用了12年!世界人口的增長不僅是按指數增長,而且增長率也在增長,是“超”指數增長。
在進入20世紀後的100年裏,世界的人口增加了約4倍,而消費水平的提高卻使得人均能源和資源消耗增加了10倍以上。這就是說,目前這60億人口的消費量,在1900年時能夠養活600多億人。地球已經不堪重負,而這種壓力還在呈“超”指數增長。據專家推測,到21世紀中葉的2050年,世界人口將是現在的2倍,約100億人。這個世紀中人口災難性的過度繁殖,將對人類這一物種以及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的未來造成極大的壓力。
首先,人口激增會給土地資源帶來巨大的壓力,它意味著人均可耕土地的減少和糧食的減少。本世紀中葉以來,耕地麵積增加了19%。而世界人口卻增長了132%。人口增長使耕地退化、產量減少,乃至挪作他用。隨著人均糧食麵積的縮減,越來越多的國家承受著失去糧食自給自足能力的危險。
其次,人口激增將引發淡水資源危機。工業用水、農業用水和生活用水將極大地耗竭淡水資源,引起水荒,並會發生更嚴重的水體汙染。河流幹枯和地下水位的下降,被視作水資源緊缺的證據,如尼羅河、黃河和科羅拉多河幾乎無水入海。目前,包括主要產糧區的世界各大洲地下水位正在下降,美國南部的太平原、中國華北平原和印度的大部分地區,地下蓄水層正日益枯竭。國際水資源管理研究所預測,未來50年將會有約10億的人口會麵臨生活絕對缺水的狀況。
最後,人口激增會加速耗竭能源資源,使有限的煤炭、石油、天然氣等不可再生能源更快地消耗殆盡。在過去的50年裏,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長速度是人口增長速度的兩倍。到2050年,發展中國家因人口的增加和生活的富裕,其能源消耗將會更多。
除此以外,人口激增還會通過人類向自然界無限製地索取使生態環境日益惡化,最終由於物種的大量滅絕而威脅到人類自身的生存。在人類現代生活中,物種以100倍~1000倍的自然速率消失,這是從6500萬年前白堊紀末期恐龍絕跡以來,動植物最大量滅絕的時期。物種滅絕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密度增大導致了動植物生存自然環境的惡化。
值得注意的是,世界人口的過度增長還會對新增人口的教育、住房、醫療、就業等產生嚴重的壓力,這一切都是我們必須麵對的現實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