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於1987年發表的《我們共同的未來》中對可持續發展定義為: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發展。從社會觀角度,可持續發展主張公平分配,包括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資源的公平分配,當代人和後代人資源的公平分配;從經濟觀角度,可持續發展主張在保護地球上自然係統的基礎上經濟持續增長;從自然觀角度,可持續發展主張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主要包括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三個方麵,這三個方麵是相互影響的綜合體。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是一項係統工程,它是對傳統發展模式的挑戰,它謀求建立新的發展模式和消費模式,這意味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進程要從現在運行的傳統模式轉變到一個新的模式,它涉及方方麵麵、各行各業,並存在著錯綜複雜的關係。
在人類可持續發展受到環境威脅的背景下,環保成為全球政府和民眾最熱門的話題。環保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麵、各個角落,幾乎所有的組織和個人都無法拒絕,每一個人都應該問問自己,我能做些什麼?
環境問題不光是政府的事,也不完全是NGO的事,是大家都在做的共同的事業。如果說三角形是一個穩定的形態,我們不妨把媒體、NGO和公眾看作是一個角,政府是一個角,企業是一個角,這三角,無論缺了哪一個,都不足以立起來,不利於環保事業。隻有這三個方向一塊努力,環保之路才能更好地走下去。
對於中國來說,環保的問題也許特別突出。改革開放初,人們環保意識淡薄,在經濟起飛過程中,普遍重視經濟發展,輕視環境保護,過度開發和盲目發展造成環境破壞和環境汙染的事例屢見不鮮。1978年,新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在憲法中對環境保護作出明確的規定。1983年召開的第二次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正式把環境保護確定為一項基本國策。隨著社會的進步,環保理念逐漸深入人心。近年來,國家又通過舉辦“六·五”世界環境日、地球日等環保紀念活動,宣傳節能減排,倡導綠色消費,提高全民環境意識。對於國家提出的節能減排、綠色消費、限用塑料袋等保護環境的號召,社會各界廣泛響應,積極參與,環保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公民環境保護意識顯著增強。
改革開放以來,作為主導地位的工業越來越發達,與此同時,工業“三廢”的排放帶來汙染問題也愈來愈引起人們高度重視。我國的各項環境保護政策在實際工作中得以落實,取得了巨大成績。國家統計局報告指出,雖然我國環保事業取得積極進展,但主要汙染物排放量超過環境承載能力,生態環境受到不同程度破壞環境汙染事故時有發生,環境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實現“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的有效控製汙染物排放,盡快改善重點流域、重點區域和重點城市的環境質量的目標,尚需付出極大的努力。
作為現實生活中的普通一員,也許我們終生不可能直接從事環保工作,但我們完全可以做一名環保誌願者。如果我們現在開始善待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和動物,減少采伐,保護生物多樣性,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地球的災害性氣候就會變少,空氣將更加清新,生態平衡也能得到保護,我們就可以在這個美麗的地球上安居樂業,大自然也會更加美麗。親愛的朋友!我們都應是“綠色的子民”,在地球母親的傷痛中覺醒,在覺醒中成長!展望未來,讓我們團結同心,讓我們攜手向前,用愛與真誠去奉獻一己之力,還地球母親以綠色的盛裝,別再讓春天說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