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積極開展自救互救(1 / 3)

地震是一種很難預測的突發災難,強震能形成原發破壞和次生災害,因此,對發生在原發破壞中的被困人員及早救治非常重要,最好是在72小時之內完成被困人員的救護。地震後常伴有惡劣的氣象變化,如低溫、炎熱、大雨等,被困人員在缺少補充熱量和水分的環境內,極易造成體能的急劇下降,在坍塌的建築物中超過72小時生存的可能性比較小。城市化進程加快而衍生出的建築物坍塌造成人員大量被困,加之地震後多伴有惡劣氣候,道路交通堵塞,通信中斷,使得專業救護人員很難在第一時間到達救治現場,因此被困人員及時得當的自救互救對減少傷亡、減輕後期的傷殘程度至關重要。

據統計,唐山大地震時被壓埋的人數為57萬,通過自救、互救脫險的人數達45萬左右。一般來說大地震後半小時內救出的被埋人員生存率達99%,由此可見,自救、互救是減少傷亡的主要措施,所以應盡早盡快地開展自救互救。

(一)堅定信心,積極自救

1一般自救

地震時,為防止次生災害的發生,城鎮居民首先要做的是切斷電源、氣源,防止火災發生,個人更要保持清醒冷靜頭腦,做出敏捷反應:

(1)在家庭--在樓內,應選擇小開間、堅固家具旁就地躲藏;在平房,根據具體情況或選擇小開間、堅固家具旁就地躲藏,或者跑出室外空曠地帶。地震後房屋倒塌有時會在室內形成三角空間,這些地方是人們得以幸存的相對安全地點,可稱其為避震空間,它包括炕沿下、堅固家具下、內牆牆根、牆角、廚房、廁所、儲藏室等開間小的地方。因此,當地震發生時,如果在室裏要注意利用它們。在室內,應保持鎮定並迅速關閉電源、燃氣,隨手抓一個枕頭或坐墊護住頭部在安全角落躲避,躲避時不要靠近窗邊或陽台上去,千萬不要跳樓!

(2)在學校--不要向教室外麵跑,應迅速用書包護住頭部,抱頭、閉眼,躲在各自的課桌下,待地震過後,在老師的指揮下向教室外麵轉移;在操場上時,可原地不動蹲下,雙手保護頭部,注意避開高大建築物或危險物,千萬不要回到教室去。

(3)在公共場所--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避開吊燈、電扇等懸掛物,保護好頭部;千萬不要慌亂擁向出口,避開人流的擁擠,避免被擠到牆或柵欄處;在商場、書店、展覽館、地鐵等處應選擇結實的櫃台或柱子邊,以及內牆角等處就地蹲下,遠離玻璃櫥窗、櫃台及其他危險物品;在行駛的電(汽)車內要抓牢扶手,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

(4)在戶外--就地選擇開闊地蹲下或趴下,不要亂跑,不要隨便返回室內,避開人多的地方;要避開高大建築物,如樓房、高大煙囪、水塔下,避開立交橋等結構複雜的構築物;避開危險物高聳或懸掛物,如變壓器、電線杆、路燈等、廣告牌、吊車等;避開危險場所,如狹窄街道、危舊房屋、危牆、高門臉等。

(5)在野外和海邊--在野外要避開山腳、陡崖和陡峭的山坡,以防山崩、泥石流滑坡等;在海邊要盡快向遠離海岸線的地方轉移,以躲避地震可能產生的海嘯襲擊。

(6)特殊情況下的求生要點--遇到火災時,趴在地上用濕毛巾捂住口鼻,待搖晃停止後向安全地方轉移,轉移時要彎腰或匍匐、逆風而行;切忌用雙手撲打火苗或在大火中亂跑、呼叫,避免出現呼吸道的吸入性損傷。燃氣泄漏時,同火災時一樣,遇到有毒氣體泄漏時,要用濕布捂住口鼻,逆風逃離,注意不要使用明火。

2被壓埋後自救

被壓埋在廢墟下時,最重要的是要有堅定的生存信念,消除恐懼心理,相信能脫離險地,不能在精神上崩潰。強烈的求生欲望和充滿信心的樂觀精神,是自救過程中創造奇跡的強大動力,在地震中有很多人不是因房屋倒塌被砸死,而是過度緊張,精神崩潰,亂喊亂叫,在極度恐懼中死去。被困人員在漆黑狹小的環境中遭受肢體和器官損傷的情況下,心理和生理都遭受著巨大的痛苦,但是,一定要避免不必要的驚恐、徒勞的掙紮和長時間的哭叫,亂喊亂叫隻會增加氧的消耗,使體力迅速下降,同時,還會吸入大量煙塵,造成窒息。因此,要盡力控製情緒,保持冷靜的頭腦,堅定活下去的信心,最大限度地減少體能消耗,平靜地等待救援人員的救助。

大地震中被倒塌建築物壓埋的人,隻要神誌清醒,身體沒有重大創傷,都應該堅定獲救的信心,妥善保護好自己,積極實施自救。自救原則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1)被壓埋後,注意用濕手巾、衣服或其他布料等捂住口鼻和頭部,避免灰塵嗆悶發生窒息及意外事故。如果受傷,要想辦法包紮,避免流血過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