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多數生活在陰涼潮濕的地方,一般不主動向人發動攻擊,被行人誤踩或碰撞時才會咬人,當人在割草、砍柴、采野果、拔菜、散步、軍訓時易被毒蛇咬傷。出現自然災害(如水災、地震)時蛇會竄到安全的處所,與人相遇,這時被蛇咬傷的事件便會發生。蛇可分為毒蛇和無毒蛇兩類。毒蛇的頭多呈三角形,頸部較細,尾部短粗,色斑較豔,咬人時嘴張得很大,牙齒較長。無毒蛇咬人留下的牙痕細小,排成八字形的兩排;被毒蛇咬傷後皮膚上常見兩個又大又深的牙痕。無法判定是否毒蛇咬傷時,按毒蛇咬傷急救。
(一)症狀
被毒蛇咬傷後,病人出現症狀的快慢及輕重與毒蛇種類、蛇毒的劑量與性質有明顯的關係。當然咬傷的部位、傷口的深淺及病人的抵抗力也有一定的影響。毒蛇在饑餓狀態下主動傷人時,排毒量大,後果嚴重。
1神經毒致傷的表現
傷口局部出現麻木,知覺喪失,或僅有輕微癢感。傷口紅腫不明顯,出血不多,約在傷後半小時後,覺頭昏、嗜睡、惡心、嘔吐及乏力,重者出現吞咽困難、聲嘶、失語、眼瞼下垂及複視,最後可出現呼吸困難、血壓下降及休克,致使機體缺氧、發紺、全身癱瘓。如搶救不及時則最後出現呼吸及循環衰竭,病人可迅速死亡。神經毒吸收快,危險性大,又因局部症狀輕,常被人忽略。傷後的第1~2天為危險期,一旦渡此期,症狀就能很快好轉,而且治愈後不留任何後遺症。
2血液毒致傷的表現
咬口的局部迅速腫脹,並不斷向近側發展,傷口劇痛,流血不止。傷口周圍的皮膚常伴有水泡或血泡,皮下瘀斑,組織壞死,嚴重時全身廣泛性出血。如結膜下瘀血、鼻衄、嘔血、咳血及尿血等。個別病人還會出現胸腔、腹腔出血及顱內出血,最後導致出血性休克。病人可伴頭痛、惡心、嘔吐、腹瀉、關節疼痛及高熱。由於症狀出現較早,一般救治較為及時,故死亡率可低於神經毒致傷的病人,但由於發病急,病程較持久,所以危險期也較長,治療過晚則後果嚴重,治愈後常留有局部及內髒的後遺症。
3混合毒致傷的表現
兼有神經毒及血液毒的症狀。從局部傷口看類似血液毒致傷,如局韶紅腫、瘀斑、血泡、組織壞死及淋巴結炎等。從全身來看,又類似神經毒致傷。此類傷員死亡原因仍以神經毒為主。
(二)治療
毒蛇咬傷後現場急救很重要,被蛇咬傷後不要慌張,應馬上檢查傷口,判斷咬人的是否毒蛇。無毒蛇咬傷的話,不用特殊處理,往傷處塗點紅藥水或碘酒就可以了。如果肯定是毒蛇咬傷或當時不能判斷咬人的蛇有沒有毒,就應按毒蛇咬傷處理:用橡皮管、皮帶、布條、繩子等捆紮在傷口上側,盡量去除傷口裏的毒液;用雙氧水或冷開水、鹽水等衝洗傷口;然後用消毒(如火燒)過的小刀或刀片劃開牙痕之間的皮膚;手指在傷口兩側擠壓,以排出毒液。緊急時可直接用嘴吮吸(注意嘴裏不能有破損),吸後馬上把吸進的液體吐掉並且漱口:如果有蛇藥或半邊蓮等草藥,可以敷在傷口上。急救處理後應把傷者送到醫療單位繼續治療,具體如下:
1阻止毒液吸收
被咬傷後,蛇毒在3~5分鍾內就迅速進入體內,應盡早地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毒液的吸收。
(1)綁紮法--是一種簡便而有效的方法,也是現場容易辦到的一種自救和互救的方法。即在被毒蛇咬傷後,立即用布條、手巾或繃帶等物,在傷肢近側5~10厘米處或在傷指(趾)根部予以綁紮,以減少靜脈及淋巴液的回流,從而達到暫時阻止蛇毒吸收的目的。在後送途中應每隔20分鍾鬆綁一次,每次1~2分鍾,以防止瘀血及組織壞死,待傷口得到徹底清創處理和服用蛇藥片3~4小時後,才能解除綁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