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震區常見傳染病及預防(1 / 2)

(一)震區常見的傳染病

1腸道傳染病

腸道疾病是地震等災害環境條件下極易發生的疾病種類,嚴重影響年老體弱者、嬰幼兒和青少年的健康。腸道傳染病是由各種病原體經口侵入腸道並能由糞便排出病原體的傳染性疾病,主要是因為攝入了受到汙染的水、食物等所致,也可經日常生活接觸等感染。通常起病急,主要臨床表現為嘔吐、腹痛、腹瀉等。常見的有霍亂、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分別簡稱甲肝和戊肝)、傷寒、痢疾、感染性腹瀉、腸炎等。

2人畜共患病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人畜共患病是指在人及脊椎動物之間能自然傳染的所有疾病和感染。病原包括病毒、細菌、黴形體、螺旋體、衣原體、立克次氏體、真菌、原生動物和內外寄生蟲等。參與傳播的主要為伴侶動物、觀賞動物、野生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可通過人與患病動物的直接接觸,或經由動物媒介(如節肢動物、齧齒動物等)和汙染病原的空氣、水和食品等傳播。曆史上人畜共患病的多次流行,曾給人類造成巨大損失。有些共患病是引起人類致命性的疾病,如狂犬病、鼠疫、肉毒中毒病、日本腦炎等另外像結核病、沙門氏杆菌病、誌賀菌病、皮膚真菌病等,對人類健康也會造成較大危害。由寵物引起的疾病也是屢見不鮮,對人類公共衛生造成極大影響。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畜共患病還會陸續地被發現和證實。

3自然疫源性疾病(蟲媒傳染病)

自然疫源性疾病是指在自然條件下長期存在、在自然界野生動物間流行的疾病,並在一定條件下會感染人類。由於病原體隻在特定地區的生物群落中循環,因而自然疫源性疾病具有典型的區域性。自然疫源性疾病往往以野生脊椎動物為宿主,以節肢動物為傳播媒介。也稱蟲媒傳染病。常見的有流行性乙型腦炎、鼠疫、萊姆病、瘧疾、登革熱等危害性較強的傳染病。蟲媒傳染病與鼠傳疾病構成了媒介生物性疾病(習慣上均稱蟲媒傳染病),這類傳染病在我國每年傳染病總發病病例中約占5%~10%,但它的病死人數則占傳染病總死亡人數的30%~40%。常見的病媒昆蟲有蚊子、蒼蠅、蟑螂、臭蟲、虱子、跳蚤、螞蟻等,此外還包括蠓、蚋、虻、白蛉等。不同蟲媒傳染病的傳染源和傳播媒介是不盡相同的。宿主動物媒介的數量密度、活動性等隨氣溫、環境改變而變化,因而自然疫源性疾病在動物或人間的流行表現為明顯的季節性。此外,自然疫源性疾病受人類經濟活動的影響比較顯著。

4經皮膚破損引起的傳染病(經接觸和土壤傳播的疾病)

皮膚損傷及損傷後的感染會引發皮膚疾病以及相應的繼發疾病,特別是皮膚一旦破損,傷口就會受到化學品損傷和微生物感染,輕者發生皮膚感染,重者發生經皮膚感染的傳染病,如破傷風、氣性壞疽、鉤端螺旋體病等。

5呼吸道傳染病

呼吸道傳染病是指病原體從人體的鼻腔、咽喉、氣管和支氣管等呼吸道感染侵入而引起的有傳染性的疾病。呼吸道與外界相通,受各種病原體侵襲的機會較多,由此而引起呼吸道傳染病的發生。常見有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風疹、流腦、流行性腮腺炎、肺結核等。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病病原體主要有病毒、細菌、支原體和衣原體等,例如流感病毒、麻疹病毒、腦膜炎球菌、結核杆菌等。地震後人員聚集程度高,流動性大,生活空間狹小,相互之間接觸頻繁,容易導致如流腦、麻疹、流感等。冬春季是呼吸道傳染病的高發季節,天氣驟變的情況下也易發病。兒童、老年人、體弱者、營養不良或慢性疾病患者、過度勞累者、精神高度緊張者等人群容易患呼吸道傳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