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加強監測,提高監測敏感性是控製本病流行的關鍵。各地要做好疫情報告,托幼單位應作好晨間檢查,及時發現病人,采集標本,明確病原學診斷,並作好患者糞便及其用具的消毒處理,預防疾病的蔓延擴散。發現可疑患兒,要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並及時向衛生和教育部門報告,及時采取控製措施。流行期間,家長應盡量少讓孩子到擁擠的公共場所,減少感染的機會。醫院應加強預防,設立專門的診室,嚴防交叉感染。在伴有嚴重合並症的手足口病流行地區,密切接觸患者的體弱嬰幼兒可肌注丙球蛋白。
第二,手足口病傳播途徑多,嬰幼兒和兒童普遍易感。做好兒童個人、家庭和托幼機構的衛生是預防本病感染的關鍵。
(1)個人預防措施--
①飯前便後、外出後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給兒童洗手,不要讓兒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觸患病兒童;
②看護人接觸兒童前、替幼童更換尿布、處理糞便後均要洗手,並妥善處理汙物;
③嬰幼兒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後應充分清洗;
④本病流行期間不宜帶兒童到人群聚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注意保持家庭環境衛生,居室要經常通風,勤曬衣被;
⑤兒童出現相關症狀要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輕症患兒居家治療,避免交叉感染。患兒糞便及時消毒處理,患兒用品或接觸的物品需及時消毒或清洗。居家治療的兒童,不要接觸其他兒童,父母要及時對患兒的衣物進行晾曬或消毒,對患兒糞便及時進行消毒處理;輕症患兒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療、休息,以減少交叉感染。
(2)托幼機構及小學等的預防--
①該病流行季節,教室和宿舍等場所要保持良好通風;
②每日對玩具、個人衛生用具、餐具等物品進行清洗消毒;
③進行清掃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掃廁所)時,工作人員應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結束後應立即洗手;
④每日對門把手、樓梯扶手、桌麵等物體表麵進行擦拭消毒;
⑤教育指導兒童養成正確洗手的習慣;
⑥每日進行晨檢,發現可疑患兒時,要對患兒采取及時送診、居家休息的措施;對患兒所用的物品要立即進行消毒處理;
⑦患兒增多時,要及時向衛生和教育部門報告,根據疫情控製需要當教育和衛生部門可決定采取托幼機構或小學放假措施。
(3)醫療機構的預防控製措施--
①疾病流行期間,醫院應實行預檢分診,並專辟診室(台)接診疑似手足口病人,引導發熱出疹患兒到專門診室(台)就診,候診及就診等區域應增加清潔消毒頻次,室內清掃時應采用濕式清潔方式;
②醫務人員在診療、護理每一位病人後,均應認真洗手或對雙手消毒;
③診療、護理病人過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儀器、物品等要擦拭消毒;
④同一間病房內不應收治其他非腸道病毒感染的患兒,重症患兒應單獨隔離治療;
⑤對住院患兒使用過的病床及桌椅等設施和物品必須消毒後才能繼續使用;
⑥患兒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糞便及其汙染的物品要進行消毒處理;
⑦醫療機構發現手足口患者增多或腸道病毒感染相關死亡病例時,要立即向當地衛生行政部門和疾控機構報告。
(七)急性病毒性肝炎
甲型病毒性肝炎(簡稱甲型肝炎)和戊型病毒性肝炎(簡稱戊型肝炎)都是經糞一口途徑傳播的急性病毒性肝炎,二者流行特點相似,具有明顯季節性,以秋冬季發病率較高,多見於雨季或洪水之後。傳染源通常是急性患者和亞臨床感染者,甲肝病毒(HAV)和戊肝病毒(HEV)對各種外界因素有較強的抵抗力而能長期在外界環境中存活,能通過各種汙染物品(手、日常用品、衣物、被單等)以及水和食物傳播,也可經蒼蠅攜帶而傳播,感染者的糞便或生活汙水汙染水源或食物後常引起甲肝和戊肝的暴發或流行,日常生活接觸是散發病例的主要傳播途徑。有報道甲型肝炎亦可通過血液傳播和垂直傳播,尚待進一步研究。甲肝病人自潛伏末期至發病後10天傳染性最大,無症狀感染病例較常見,成人感染後多表現為顯性感染,而兒童或老人感染後易表現為隱性感染。一般不轉為慢性和病原攜帶狀態,病程為2~4個月,在流行地區多見於6個月齡後幼兒,隨著年齡增長,易感性逐漸下降,所以甲型肝炎在成人中較少見。戊肝發病人群以青壯年為主,兒童和老年人發病較少;孕婦易感性較高,病情重且病死率高;無家庭聚集現象,流行持續時間長短不一。無慢性化,預後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