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防治人畜共患病(1)(1 / 3)

若幹種動物源性傳染病(動物作為傳染源的疾病),如鼠疫、炭疽、狂犬病等。經常存在於某地區,是由於該地區具有該病的動物傳染源、傳播媒介及病原體在動物間傳播的自然條件,當人類進入這種地區時可以被感染得病,這些地區稱為自然疫源地,這些疾病稱為自然疫源性疾病。這類疾病的病原體能在自然界動物中生存繁殖,在一定條件下,可傳播給人。

動物源性疾病的病原體原本寄生於動物,人類對這些動物源性病源微生物缺乏免疫力,所以人感染這些動物病後,其傳染過程、傳播方式、流行過程、臨床表現等與動物感染後並不完全相同。如鼠患鼠疫後不發生肺鼠疫,也不發生空氣飛沫的傳播,而人感染後則發生敗血症以及肺鼠疫,並可通過空氣飛沫以傳播引起肺鼠疫流行。牛、馬患炭疽常發生敗血症,人患炭疽則主要是皮膚型炭疽。

這類疾病通常通過以下4種途徑傳播:

(1)通過唾液傳播。如患狂犬病的貓、狗,它們的唾液中含有大量的狂犬病病毒,當貓狗咬傷人時,病毒就隨唾液進入體內,引發狂犬病。

(2)通過糞便傳播。糞便中含有各種病菌這是眾所周知的。結核病、布氏杆菌病、沙門氏菌病等的病原體,都可借糞便汙染人的食品、飲水和用物而傳播。大多數的寄生蟲蟲卵就存在糞內。鉤端螺旋體病的病原是經由尿液傳播的。

(3)有病的畜禽在流鼻涕、打噴嚏和咳嗽時,常會帶出病毒或病菌,並在空氣中形成有傳染性的飛沫,散播疾病。

(4)畜禽的全身被毛和皮膚垢屑裏,往往含有各種病毒、病菌、疥蟎、虱子等,它們有的就是某種疾病的病原體,有的則是疾病的傳播媒介。某些寵物愛好者如果不注意個人防範,任意與動物擁抱、親吻、食同桌、寢同床,是有可能從它們身上染上共患病的。

自然疫源性疾病對人類有著極大的危害。

其原因是自然疫源性疾病本來存在於動物中,人類一般對這些疾病缺乏特異性免疫力,通常感染後難以控製,容易蔓延。而由於這些病原體的抗原對於人類都是新的,人體感染後一旦啟動了機體的免疫反應,免疫反應就可能帶給機體嚴重的病理損傷。

此外,由於自然疫源性疾病常存在一個特定的環境,動物與病原體之間已有一長久的接觸過程,動物與病原體之間已達到一定的動態平衡,因此這個特定的環境表麵上很平靜,這就讓人類放鬆了警惕,一旦感染得病可能會束手無策。

近30年出現的新傳染病多數是自然疫源性疾病,人類過去沒有很多的認識,無論在治療和預防都相對較空白。加上容易蔓延、臨床表現凶險,這些自然疫源性疾病給人類社會帶來極大的恐慌。如禽流感病、瘋牛病、SARS等。

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治療原則製定關鍵在了解引起疾病的病原體。很多新發現的傳染病的病原體了解不多,給治療帶來一定困難。所以在調查與防治這些動物病時,應該全麵調查某地區的動物傳染源,以便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新發現的傳染病往往未能及時研製出疫苗,預防工作更顯得困難。

因此,要加強人間和畜間疫情監測,及時與畜牧獸醫部門互通信息,以便有效處置首發疫情,嚴防鼠疫、流行性出血熱、炭疽等疾病的發生或流行。環境方麵應加強以下工作。

(1)大力開展防鼠、滅鼠和殺蟲、滅蚊為主的環境整治活動,降低蚊、蟲、鼠等傳播媒介的密度。

(2)要管好家禽家畜,豬、狗、雞應圈養,不讓其糞便汙染環境及水源,豬、雞糞發酵後再施用,死禽死畜要消毒後深埋。

(3)管好糞便廁所,禁止隨地大小便,病人的糞尿要經石灰或漂白粉消毒後集中處理。

(4)臨時居所和救災帳篷要搭建在地勢較高、幹燥向陽的地帶,在周圍挖防鼠溝,要保持一定的坡度,以利於捧水和保持地麵幹燥。床鋪應距離地麵067米以上,不要睡地鋪,減少人與鼠、蚊等媒介的接觸機會。做好鼠疫疫苗、出血熱疫苗和有關藥物的儲備,以便應急使用。

(一)流行性出血熱

流行性出血熱又稱腎綜合征出血熱,是由流行性出血熱病毒(EHFV)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鼠類為主要傳染源,一些家畜也攜帶EHFV,包括家貓、家兔、狗、豬等。病毒能通過宿主動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傳播是人類感染的重要途徑。目前認為有以下途徑可引起出血熱傳播:

(1)呼吸道:含出血熱病毒的鼠排泄物汙染塵埃後形成的氣溶膠顆粒經呼吸道感染。

(2)消化道:進食含出血熱病毒的鼠排泄物汙染的食物、水,經口腔黏膜及胃腸黏膜感染。

(3)接觸傳播:被鼠咬傷,鼠類排泄物、分泌物直接與破損的皮膚、黏膜接觸。

(4)母嬰傳播:孕婦患病後可經胎盤感染胎兒。

(5)蟲媒傳播:老鼠體表寄生的蟎類叮咬人可引起本病的傳播。各年齡均可發生,但成人特別是青壯年感染率最高,隱性感染率較低。全年散發,以冬春季和秋季為主,其季節性表現為與鼠類繁殖、活動及與人的活動接觸有關。

本病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極大。以發熱、出血傾向及腎髒損害為主要臨床特征。自然情況下,本病毒僅對人引起疾病。在宿主動物中表現為隱性持續感染,無症狀及明顯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