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內燃機

燃料在機器內部燃燒,使放出的熱能直接轉換為動力的熱力發動機,是一種動力機械。廣義上的內燃機不僅包括往複活塞式內燃機、旋轉活塞式發動機和自由活塞式發動機,也包括旋轉葉輪式的燃氣輪機、噴氣式發動機等,但通常所說的內燃機是指活塞式內燃機。活塞式內燃機以往複活塞式最為普遍。活塞式內燃機將燃料和空氣混合,在其氣缸內燃燒,釋放出的熱能使氣缸內產生高溫高壓的燃氣。燃氣膨脹推動活塞作功,再通過曲柄連杆機構或其他機構將機械功輸出,驅動從動機械工作。活塞式內燃機自19世紀60年代問世以來,經過不斷改進和發展,已是比較完善的機械。它熱效率高、功率和轉速範圍寬、配套方便、機動性好,所以獲得了廣泛的應用。全世界各種類型的汽車均以內燃機為動力。海上商船、內河船舶和常規艦艇,以及某些小型飛機都由內燃機來推進。內燃機車約占各類機車的2/3。拖拉機、農業機械、工程機械、小型移動電站和戰車等也都是用內燃機作為動力。世界上內燃機的保有量在動力機械中居首位,它在人類活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活塞式內燃機起源於用火藥爆炸獲取動力,但因火藥燃燒難以控製而未獲成功。1794年,英國人斯特裏特提出從燃料的燃燒中獲取動力,並且第一次提出了燃料與空氣混合的概念。1833年,英國人賴特提出了直接利用燃燒壓力推動活塞作功的設計。

1.煤氣機問世

人們提出過各種各樣的內燃機方案,但在19世紀中葉以前均未付諸實用。直到1860年,法國勒努瓦模仿蒸汽機的結構設計製造出第一台實用的煤氣機。這是一種無壓縮、電點火、使用照明煤氣的內燃機。勒努瓦首先在內燃機中采用了彈力活塞環。這台煤氣機的熱效率為4%左右。英國的巴尼特曾提倡將可燃混合氣在點火之前進行壓縮。隨後又有人著文論述對可燃混合氣進行壓縮的重要作用,並且指出壓縮可以大大提高勒努瓦內燃機的效率。1862年,法國科學家羅沙對內燃機熱力過程進行理論分析之後,提出提高內燃機效率的要求,這就是最早的四衝程工作循環。1876年,德國發明家N.A.奧托運用羅沙的原理,創製成功第一台往複活塞式、單缸、臥式、3.2千瓦的四衝程內燃機,仍以煤氣為燃料,采用火焰點火,轉速為156.7轉/分,運轉平穩。在當時,無論是功率還是熱效率,它都是最高的。壓縮比最初為2.66,熱效率達到14%。奧托內燃機獲得推廣,性能也在不斷提高。1880年單機功率達到11~15千瓦,到1893年又提高到150千瓦。由於壓縮比的提高,熱效率也隨之增高,1886年熱效率為15.5%,1897年已高達20%~26%。1881年,英國工程師克拉克研製成功第一台二衝程的煤氣機,並在巴黎博覽會上展出。

2.汽油機誕生

隨著石油的開發,比煤氣易於運輸攜帶的汽油和柴油引起了人們的注意。首先獲得試用的是易於揮發的汽油。1883年,德國的戴姆勒創製成功第一台立式汽油機,它的特點是輕型和高速。當時其他內燃機的轉速不超過200轉/分,它卻一躍而達到800轉/分。輕型和高速特別適應交通動輸機械的要求,1885~1886年汽油機作為汽車動力運行成功,大大推動了汽車的發展;同時,汽車的發展又促進了汽油機的改進和提高。不久汽油機又用作小船的動力。

3.柴油機的發明

1892年,德國工程師狄塞爾受麵粉廠粉塵爆炸的啟發,設想將吸入氣缸的空氣高度壓縮,使其溫度超過燃料的自燃溫度,再用高壓空氣將燃料吹入氣缸,使之著火燃燒。他首創的壓縮點火式內燃機(柴油機)於1897年研製成功,為內燃機的發展開拓了新途徑。狄塞爾開始力圖使內燃機實現卡諾循環,以求獲得最高的熱效率,但實際上做到的是近似的等壓燃燒。其熱效率達26%。壓縮點火式內燃機的問世,引起了世界機械業的極大興趣。壓縮點火式內燃機也以發明者而命名為狄塞爾引擎。這種內燃機以後大多用柴油為燃料,故又稱為柴油機。1898年,柴油機首先用於固定式發電機組,1903年用作商船動力,1904年裝於艦艇,1913年第一台以柴油機為動力的內燃機車製成,1920年左右始用於汽車和農業機械。